方士的历史养生术与内丹外丹

发布时间:2017-6-8 19:59:04   点击数:

 十二养生术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怎样才能健身延年?先民在探讨这个问题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这就是养生术。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其书有《养生主》篇,有文云:“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养生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

  养内:调养内脏。

  养外:保护肌肤。

  养心:颐养心神。

  养气:保存元气。

  养生术以人为中心,认为人是自然界最可宝贵的。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云:“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可贵,莫贵于生。”这样一种人本思想是正确的。

  养生术主张遵循自然法则,即道法自然。《庄子·养生主》云:“人之养生亦当如是,游于空虚之境,顺于自然之理。”

  养生术强调主观能动性,生命的长短不仅取决于自然,还取决于调养得法。曹操有诗云:“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养生术就是颐养之术,有起居之道、饮食之道、房中之道、精神之道、医药之道、为人之道。

  保健功是二千多年来养生经验的总结,从葛洪、陶弘景、苏轼、陈抟,到明清的高濂、曹庭栋都很提倡这套功法。他们的功法大同小异,不外乎从上到下依次活动身体。我总结归纳为以下方式:

  擦发。发宜常梳常擦。发为血之余,擦发可使头发变黑,精神爽朗。

  擦面。擦面可以活动血脉,保护皮肤。先将手搓热,用双手后面轻轻擦抚。俗称“修天庭”。《杂病源流犀烛·面部病源流》云:“热摩手心,频拭额上,谓之修天庭。连发际,二三七遍,面上自然光泽,所谓手宜在面是也。”《理论骈文》亦云:“面属阳明胃,晨起擦面,非徒为光泽也,和气血而升阳益胃也。”

  护目。护目有两种方式,一是上下左右转动眼球,使眼部神经得到锻炼,并可以加强血液循环。二是熨目。搓热两手,熨摩双眼,有去翳、活血、祛风的功效,也可以防止近视和青光。

  擦鼻。按摩鼻梁和鼻翼,或用左右手的大拇指指背上下摩擦鼻翼,可以治鼻炎、驱风寒。《理论骈文》:“以中指于鼻梁及鼻翼两边揩二十遍,令表里俱热,所谓灌溉中州,以润于肺也。”中州即鼻梁,因其在面部之中。

  擦耳。双手按压和擦抚双耳,一上一下。《登真隐诀》卷中:“耳欲得数按抑其左右,亦令人聪彻,所谓营治城廓也。”耳为面部边缘,故称城廓。擦耳可以活血醒脑,以防聋聩,以补肾气。

  鸣天鼓。双手心捂耳,用中指和食指弹颈椎,有声如鼓,可以治耳鸣和头晕。

  搭鹊桥。舌尖翘起顶触上腭,使任督二脉接通,加强气的循环。

  赤龙之耕。又称赤龙搅海,以舌为赤龙,在口腔内上下左右搅动。可以健舌生津。

  叩齿。叩击上下牙齿。先叩后齿,再叩前牙,各三十六下。龚居中《红炉点雪》:“齿之有疾,乃脾胃之心熏蒸。每日清晨,或不拘时,叩齿三十六遍,则气自固,虫蛀不生,风邪清散。”叩左齿为打天钟。叩右齿为击天磬。叩齿可减少牙疾,集神生精。

  吞液。吞服口中唾液。《养性延命录》主张七漱玉泉:“饮玉泉者,令人延年,除百病。玉泉者,口中唾也。鸡鸣、平旦、食时、日中、晡时、黄昏、夜半,一日一夕,凡七漱玉泉饮之,每饮则满口咽之,延年。”《病源喉论》:“引肾者,引水来咽喉,润上部,去消温枯槁病。”吞液可以加强胃功能,治疗咽喉、食道疾病,古代养生家非常推崇这种方法。

  摇天柱。以双手的四指握住大拇指,然后摇动脑袋,前后左右各数下,可使颈椎无疾。

  击肩。用双手交互拍打左右肩,可防止肩周炎,增加气机流通。

  揉腹。双手搓热,由上下按摩腹部,也可以从左向右,从右向左旋转,有利于消化,减少肠胃疾病,使大小便畅通。

  捶背。由上而下捶打脊椎两侧,可以减速少腰疾,特别是用手背轻拍命门,可以健肾。

  兜阴。男子以手掌按摩阴囊,可加强性功能。

  提肛。轻轻收腹提肛,可以帮助消化,治疗痔疮,还可以使精气顺利通过尾闾关沿督脉上行,强身健体。古代养生家很推崇此法。

  擦涌泉。以手掌擦脚心涌泉穴,可以驱风去湿,交通心肾,安神健脑。

  这套方法简单实用,只要坚持锻炼,必有效果。这比求签算命以驱病,要科学得多。

  十三外丹内丹(1)

  (一)外丹

  炼丹术是传统文化的方术之一。它分为外丹和内丹。外丹是在炉鼎中炼矿物,制金丹、服之以求长生。内丹是以人体为炉鼎,炼精、气、神,以求长生。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人能不死,能成仙。

  之所以称为丹,是因为炼外丹的基本原料是丹砂,炼出的是丹药。人们就称之为金丹术、仙丹术。金丹的“金”,意为珍贵和金银。

  战国时,齐人好怪迂,秦人信神仙,楚越多巫鬼。有方士向荆王献不死之药,还有方士教燕王不死之道。燕王派人去学,学未成而方士已死。燕王大怒,诛杀了去学的人,认为这个人应该早点去学。殊不知,教人不死的方士自己都难免一死,天下又哪有不死之道?可见当时的昏君对神仙迷信有多深!

  齐威王、齐宣王、秦始皇、汉武帝都曾耗尽国力派人到海外去寻仙药。民间盛传海有方丈、瀛州、蓬莱三神山,山上有神仙和仙药。秦始皇派燕人卢生寻访仙人羡门、高誓,又派徐福等入海求不死之药,都是“泥牛入海无消息”。然而,其风却愈演愈烈,西汉桓宽在《盐铁论》说:“当此之时,燕齐之士释锄耒,争言神仙方士,于是趣咸阳者以千数,言仙人食金饮珠,然后寿与天地相保。”《汉书·郊祀志》记载:“汉兴,新垣平,齐人少翁、公孙卿,栾大等,皆以仙人、黄冶、祭祠、事鬼、使物,入海、求神、采药贵幸,赏赐累千金。”

  这样盛行的神仙观念,为炼丹术提供了思想基础。找不到仙药,就另辟蹊径,自己炼丹。后来的术师常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葛洪在《抱朴子·仙药》也说“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也。”又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次则诸芝,次则五玉,次则云母,次则明珠,次则雄黄,次则太乙禹余粮,次则石中黄子。”

  炼丹(外丹)术孕育于先秦,发生于秦汉,成熟和传播于魏晋南北朝,泛滥于唐,衰微于宋以后。

  古代,炼丹者多是方士、道士、真人,称为丹灶家、炼师、丹侣。《唐六典》卷四:“其(道士)德高思清者,谓之炼师。”

  炼丹家很推崇传说中的制陶仙人宁封子。晋朝干宝在《搜神记》卷一记载“宁封子,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异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人,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时人共葬之宁北山中,故谓宁封子。”此外,《史记》和《列仙传》都有记载,内容大同小异。

  炼丹家又将丹术托名于务成子。《吕氏春秋》记载务成子是尧师。传闻他在唐尧时降于姑射山,传授玄德经,又以巴沙汞、硫黄水制成丹药。《抱朴子·丹法》还专门记载了务成子丹法,服之可不死。

  炼丹家还推崇安期生。我们知道。炼丹家别称丹鼎派。丹鼎派的前身是饵药派。饵药派是神仙家三派之一,另两派是房中派和行气派。饵药派的代表人物是安期生。传闻中的安期生是琅琊阜乡(今山东诸城)人,在东海一带卖药,他吃天然草木果实,“食枣大如瓜”。秦始皇仰慕他,请他进宫,赏赐金帛数万,但安期生散财于乡人,仙游到蓬莱山去了,秦始皇就在阜乡亭为安期生立祠纪念。《汉书·蒯通传》记载,蒯通与安期生为友,两人向项羽进策,未被采纳,远遁。郭璞在《游仙诗》说“发期炼五石”。《抱朴子》说安期生靠修炼和服食金浆玉液而长生,活了一千多年。

  此外,炼丹家还推崇老子、彭祖,高远其所从来。

  炼丹术这所以衰亡,其原因在于:

  它没有向科学发展,也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也不是为社会经济服务。它堕落成为统治者谋求长生迷信数术,谋财害命,危害社会,人们逐渐看穿了这是一个骗局。

  它的难度很大,要有幽秘的地点、漫长的时间、复杂的工艺、稀罕的原料、繁杂的器皿,人民大众不可能参与,也不愿参与。吃不饱的劳动群众怎么会想到去成仙?凡是缺乏群众基础的事情,都很难持久。

  (二)气功与内丹

  1.儒家气功

  儒家气功的特点以人与社会为核心,以礼制心,注重内心修养和社会实践。

  儒家气功的基本方法是由祖师爷孔子归纳出来的。《庄子·人世间》记载孔子解释“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庄子·大宗师》又记载孔子解释“坐忘”:“堕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四书”之一的《大学》论“静”云:“知之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宋代大儒对气功给予充分肯定,并付诸实践,并有所论述:

  欧阳修在《删正黄庭经》指出:“其术虽本于贪生,及其至也,尚或可以全形而却疾。”

  陆游有诗描绘静坐:心如潭水静无风,一坐数千息。

  苏轼自有一套养生理论,他在《上张安道养生诀论》介绍了他常用的气功方法:“每夜于子午后,披衣起,面东南盘足,叩齿三十六通,握固,闭息,内视五脏: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次想心为炎火,光明洞澈,下入丹田中,待腹满气极,即徐出气,出人均调,即以舌接唇齿内外。漱炼精津液,未得咽。复前法闭息,内视,纳气丹田,调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满口,即低头咽下,以气送人丹田。须用意精猛,令津与气,谷谷然有声,经入丹田。又依前法为之,凡久闭息,三咽津而止。然后以左右手,热摩两脚心及脐下腰脊间,皆令热彻,次以两手摩熨眼、面、耳、项、背、皆令极热。仍按鼻梁左右五七下,梳头百余梳,而卧,熟寝至明。”

  十三外丹内丹(2)

  不仅文学家,还有哲学家也偏好气功。

  周敦颐是理学开创者,修行方面主静。他在《通书·圣学》指出“静处则明,明则通”。

  朱熹认为入静要配合行气。他在《调息箴》谈其体会:“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猗。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翁,如百虫蛰。氤氲开合,其妙无穷。”这段文表述了朱熹在练功时的幻觉和享受。

  2.佛教气功

  气功的产生是多元的,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类似气功的炼养术产生。印度的瑜珈功就是一种气功。

  瑜珈源于婆罗门教,它以调心、调身、调息为手段、实现自我控制。瑜珈方法一是禅,一是慧,分别修命和修性。

  东汉末年,佛教东渐,带来了瑜珈,与中华气功融合,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家气功。

  佛教与道教是对立而融合的一对兄弟。佛教对道教的炼养术持否定态度,认为内丹是胶固识神、不得解脱的外道。

  佛教自有一套练功方法,核心是禅。禅修分为坐禅和参禅。

  坐禅又称为如来禅,这是北派。隋代天台宗创止观理论,主张无思维,静坐,修心(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修身(锻炼体魄)。坐禅重视实践。

  参禅又称祖师禅,唐代禅宗推达摩为初祖。传闻达摩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泛海来华,面壁练功。这是南派。南派以神秀为北宗之首,惠能为南宗之首。惠能在《坛经》主张“明心见性”,重在“顿悟”,理义修心。参禅重视理论。

  佛教气功在晋唐间鼎盛,五代后日衰。

  3.医家气功

  自古以来,气功就是中医的治病方法。医家气功不像儒家那样宣传“用世”,也不像道家那宣传“去欲”,而主张以自身为核心,以生命运动为宗旨,保持健康的体魄。

  《黄帝内经》是先秦的一部养生医籍,其书有不少关于气功的论述,开卷便云“恬淡虚无”、“积精全身”。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却谷食气》记载“为首重、足轻、体珍、则口句吹之,视利止”。体轸即体痛,口句即嘘,这段文字说明气功防病。

  晋至唐有三大医家,葛洪、陶弘景、孙思邈都是气功理论家。

  葛洪由儒入道,兼通医学。他在《抱朴子》主张练气功:“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赖气以生者也。养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病恶,养生之尽理者,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营卫。”

  陶弘景在茅山炼养,熔炼丹、服气、导引、医学于一炉,形成茅山派,为后世丹道派所宗。陶弘景编有《导引养生图》,分为三十六种气功姿势。又编《养生延命录》,提出“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的长息法。陶弘景还主张用气功六字诀治疗体内疾病。他在《养生延命录》写道:“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疼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

  隋大业中,太医令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这是讲医疗气功的文献,主张在临床上用导引法。

  唐孙思邈撰《千金方》。唐王焘撰《外台秘要》。宋官方组织编纂《圣济总录》。

  金元四大医家刘河间、刘子和、李东垣、朱丹溪都主张以气功治病。方法多用导引、按摩、静坐。

  明代李明珍著《奇经八脉考》,阐述“河车妙旨”,肯定了任督二脉与炼丹的关系。

  明代杨继州的《针炙大成》、陈断儒的《养生肤语》,都以丹道论医。

  4.武术气功

  武术气功,试以太极拳为例:

  太极是万物本源,也是一团混沌之气。人体是个太极,丹田之气也是太极,虚无自然也是太极。

  练功要依据太极之理,阴阳互藏,一动一静。动中求静,以静御动。传闻明代张三丰撰有《太极拳论》,论太极拳要领云:“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毋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凸凹处,毋使有断续处。……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均有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太极图呈圆形,太极拳讲究圆润,以圆弧旋转。千变万化,虚实开合。

  太极两仪均匀和灵巧,太极讲究左右抽换、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忽张忽弛。

  以陈氏太极拳为例。陈氏陈王廷,明末清初人。他隐居家乡,常常揣磨《黄庭经》。《黄庭经》是气功经典,受此书的影响,陈王廷结合戚继光拳术,编创了太极拳。陈氏太极拳把拳术与导引吐纳熔为一炉,要求意识、呼吸、动作三者一致,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遍布周身。每个动作柔中有刚,缠绕灵活。

  陈氏传人陈鑫撰有《太极拳经谱》充满太极之理,试摘几段:“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阖壁动静,柔之与刚。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或收或放,忽弛忽张,错综变化,欲抑先扬。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真积力久,质而弥光。盈虚有象,出入无方,神以知来,智以藏往。宾主分明,中道皇皇,经权互用,补短截长。神龙变化,俦测汪洋,沿路缠绵,静运无慌。”

  十三外丹内丹(3)

  如果每一个打太极拳的人都能粗识太极之理,拳艺及效果一定可以跃上一个新台阶。

  5.道家气功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宗。老庄以人与自然为核心,以无为、虚静、自然为主旨,注重人与天的和谐,人修道就是要返朴归真。

  老子的《道德经》是气功的经典,其书论云:“虚其心,实其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至虚极,守静笃。”“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庇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这些论述是讲气功方法和效应,历代有多文人为之作注。

  《庄子》论气功很通俗,很形象。《庄子·刻意》描述气功为“吹口句呼吸,吐故纳新”。《庄子·大宗师》介绍气功踵息法云:“古人真人,其寝而梦,其觉而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以踵,众人之息以喉。”踵息又称胎息、真息,是发自脚根(或云发自命门)的一种深长匀细的呼吸方式。《脉望》云:“真人之息以踵。踵者,命门也。其气息于命门,如子在胎,不饮不食,绵绵长存。所谓胎息也。”

  《庄子》宣扬天人合一,其《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正是气功追求的境界。

  6.内丹气功

  (1)什么是内丹术

  内丹术是用丹理说明的气功。内丹术属于气功,但与气功不是同概念。

  气功的产生早于内丹术。先秦诸子有很多的气功论述,直到东汉,才有人开始以丹道说明气功,始有内丹术。

  内丹术的发生和盛行稍迟于外丹术。古人访仙人、求仙药不得,就转而自己炼外丹——灵丹妙药,炼丹又不见成效,就转而用丹理练内丹——气功。外丹术盛行于汉唐,内丹术盛行于宋以后。

  内丹术只是气功的一个分支。气功还包括更多的内容,如静坐、导引、硬气功、辟谷等。

  内丹术属于道教气功系统,道士炼丹。气功属于大众,文人多练气功。内丹的内容颇有些荒唐,牵强附会,现在不太为人接受。

  (2)丹理与气功

  内丹术是用含蓄的方法说明丹理及其练功方法。

  以人体喻炉鼎。头为鼎,腹为炉。心口为鼎,丹田为炉。练功前要立鼎安炉。立鼎就是坐定身体,稳如泰山。安炉就是以神御气,神气和合。将意念由下丹田移至上丹田,称为移炉换鼎。

  炉鼎有门,内丹术喻人体有七门,一为天门,在泥丸;二为地门,在尾闾;三为中门,在夹脊;四为前门,在明堂;五为后门,在玉枕;六为楼门,在重楼;七为房门,经绛宫。

  炼丹有丹池,人体也有三池,胆为中池,舌下为华池,腹和膀胱为玉池。

  炼丹有原料。以铅喻人的先天元气,以汞喻人的后天阴精。精、气、神是炼药,三者合一为结丹。丹药为圣胎,又称婴儿。

  丹田之气是白雪黄芽。

  炼丹有水炼法和火炼法。心为火,肾为水。水火相会,可望成丹。

  体内之火为内火。火候有老嫩文武之别,文火又称阴火、退符,指意念淡薄,气息较微的呼吸方式。若守若存,勿忘勿助。武火是存息用神,猛烈而促之火。增强意念为升阳火。收功叫止火,意守叫封固火候,封炉。不需要调节控制、纯粹自然的叫真火候。

  体内还有三昧火,上昧心之君火,中昧肾之臣火,下昧膀胱之民火。

  炼丹过程有三转,内丹气功也相应在有三关修炼。初关炼精化气,中关炼气化神,上关炼神还虚。气在体内出现称为药生消息。张三丰《百字碑注》:“忽然一点灵光,如黍米之大,即药生消息也,赫然光透,两肾如汤煎,膀胱如火炙,腹中如列风之吼,腹内如震雷之声,即复封天根现也。”

  体内炼成之丹为内丹,这是相对于外丹而言。内丹亦称金丹,意为坚而圆。内丹就是精气神的结晶。

  丹药依次在肾肝脾肺心五脏循环,称为小还丹;在上、中、下三丹田循环为大还丹。吞咽口腔津液为玉液还丹,肺液所结之丹为金液还丹。

  (3)体内炼丹

  体内炼丹方法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练精化气。先是“调药”,意守丹田,使精气神旺盛。然后,气沉丹田,产生“小药”,这是炼内丹的基础,接着是采药,封炉,炼药,炉内采用百日筑基的小周天运行法。

  第二阶段是练气化神。气满丹田,形成“大药”,按大周天运气,化气为神。

  第三阶段是练神还虚。身心圆融虚空,达到“虚丹”的境界,不用意念就可以按大小周天运行。

  练神还虚是内丹术的上品丹法。元代李道纯在《中和集·试金石》有详述:“最上一乘,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清静为丹基,无为为丹田,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窒欲惩忿为水火交,性情合一为金木并,洗心涤虚为沐浴,丰诚意为固济,戒定慧为三要。”

  又有下品丹法和中品丹法。下品丹法以心肾为水火,精血为铅汞。中品丹法以子午为水火,神气为铅汞。这都是凡夫俗子所修之法。

  宋代苏轼有一首《养生偈》,就是讲的内丹术。其文:“闭邪存诚,练气养精。一存一明,一练一清。清明乃极,丹元乃生,坎离乃交,黎枣乃成。中夜危坐,服此四药。一药一至,到极则处。几费几息,闲之廓然,存之单然,养之郁然,炼之赫然,守之双一,成之以久。功在一日,何迟之有。”

  十三外丹内丹(4)

  (4)内丹术的源流

  作为一门独立的方术,清人刘一明在《易理阐真》把内丹术的创建归功于东汉魏伯阳。说魏在《周易参同契》中“托物取象,譬喻多端;以性命阴阳刚柔谓之药物,以修采功夫次序谓之火候;以修持工夫不缺谓之锻炼;以勇猛精进谓之武火;以从容渐入谓之文火;以阴阳刚柔中正谓之结丹,以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以无声无臭神化不测谓之丹脱,……从此始有金丹之名,丹法之说。”

  内丹一词最先见于东晋许逊《灵剑子·服气诀》,其文:“服气调咽用内丹。”

  南朝陈僧人慧思在《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说:“愿诸贤圣佐助我得好芝草及神丹……藉外丹力修内丹。”这是直言用丹理练气功,用外丹理论修炼内丹气功。到了隋代,苏元朗撰《龙虎金液还丹通元论》,为内丹定名。从此,内丹开始普及。

  唐代,李筌、张果等注解《阴符经》,使之成为内丹术的理论经典。

  唐五代,钟离仅、吕洞宾、彭晓、陈抟等人猛烈摒击劳命伤财的外丹术,传闻吕洞宾作《西江月》嘲弄那些炼外丹的人:“世有学人无数,愚痴妄意如麻。汞铅错认结为沙,运火欲觅黄芽。千日虚劳心力,人人尽破其家。其铅似玉本无瑕,将凤欲比鸦。”

  宋代的内丹术有两个特点:一是与佛教的禅相融合,如张伯端的《悟真篇》主张从道入禅。二是与理学融合。不少理学大师都热衷内丹。

  元代已有许多内丹文献流传,如萧廷芝的《金丹大成集》就全面叙述了内丹。试摘如下:

  人心若与天心合,颠倒阴阳止片时。虎龙战罢三田静,拾取玄珠种在泥。

  九还七返在片饷,真气熏蒸达四肢。温养婴儿惟藉母,守城野战要防危。

  春夏秋冬依次第,炼至坤宫始凝坚。不须究易行卦气,身中自有一坤乾。

  明清时期,道教衰落,道士浪迹江湖,内丹术随之传播于民间,内丹术与气功已混为一谈。

  (5)真假硬气功

  硬气功有真有假。哪些气功属于真的,哪些属于假的,也没有明确的界限。

  硬气功属于气功的分支,它以动静结合的方式练功,加上力学原理和艺术夸张,给人以神奇的色彩。北方人盛行练硬气功,河南派讲究丹田提气,西江派讲究提桶子劲。练功就是运气,使气体按照意念充斥在某一部位,如胸、腹、臂、首等处。当有人用铁棒、砖块击打充气部位时,气富有弹性,能够承受和分散力点,人体不致于受伤。这是合乎道理的。

  江湖上有许多人表演硬气功,如仰卧钉板、汽车过身、银枪刺喉,这些不过是气功、均衡力、窍门的综合技能表演。钉板上钉满了密密麻麻的钉子,分散了力点,钉子受承受的重量不大,加上气功师运气肌肤,使钉子不易扎入皮肉。银枪刺喉,气功师运气于喉部,银枪弯曲,力量缓冲,喉部可以承受。汽车过身,人体上的木板有支撑木,一瞬间力点转移,只要气功师与司机配合好,不会出人命。

  有些气功不过是骗人的幻术。如不怕烫的气功:在锅中放80%的醋和20%的油,点火烧锅,油滚醋翻,温度并不高,把手伸入锅中捞物,手不伤。又如拉断铁链的气功;先把铁链锯出一个小口,用铜或锡焊平,涂上颜料,表演时一拉即断。又如手指钻砖的气功:先把砖钻个小孔,填进砖灰,再用水拌砖灰封口,表演时用手一钻即穿。因此,我们不要盲目相信街头巷尾表演的硬气功,也不要轻易去仿效,这些硬气功对身体和智力都没有什么好处。

赞赏









































白淀疯
北京哪看女性白癜风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bornier.com/ydjy/607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