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强力白蚀消 http://www.mxxshi.com/ 那个每天做20个仰卧起坐的3岁小孩就是我家新新小朋友,她不仅每天都做,而且还坚持了半年。 今天中午在病友群里和别的家长谈论怎么增强孩子的核心力量?对于肌张力低的孩子而言,核心力量不足,不仅意味着W坐姿和共济失调步态,同时还影响着上肢力量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妨碍手部很多精细动作的完成。仰卧起坐无疑是最适合居家操作的动作。从康复的角度来说,这个动作应该叫“拉坐”,因为大人会给予孩子一定的帮助,在孩子意愿不强或能力不足时,抓住孩子手腕帮助她起来。 新新小朋友不知不觉坚持做了半年仰卧起坐,总结起来有三个心得:创建情境、及时奖励、循序渐进。 1、创建情境 新新每天做仰卧起坐基本都是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有着固定的流程。 每天晚上九点洗完澡,抹完润肤露,穿好睡衣,在自己的小枕头上躺好,我把两个大拇指伸出来,放在适合她抓握的地方,同时告诉她:”新新,我们要开始做仰卧起坐了,预备~~~“每当这声预备响起,她的小手就会伸出来,抓住我的大拇指。 “一~~~~”一直到她坐起来,数数的声音才会停。就这样数着做完第一组的十个,马上开始第二组的十个。整个过程连哄带骗,有时还得生拉硬拽才能完成。 自从创建了这个情境以后,不管她有多不愿意,只要开始喊预备,伴随着从一到十的数数,她大致都能配合着完成。 2、及时奖励 每天机器人扫完地后,我都会用毛巾再把地擦一遍。新新现阶段最喜欢的游戏就是跟在我后面,又笑又蹦的看着我擦地。所以,每次做完仰卧起坐以后,我就让她下床,跟在我后面,把家里大致擦一遍。擦完地后,看着我把毛巾洗好挂上,她才恋恋不舍,有时还会长叹一口气的回屋睡觉。 3、循序渐进 最开始每晚做5个,后来8个,10个,15个,一直到现在20个。随着学习常规的建立,她对于这个流程慢慢适应,再加之核心力量的加强,慢慢的加量也没有超出她能力范围,所以不会导致她的不配合。 疫情期间看了好多心理学的书,发现当初有些误打误撞的流程,其实暗合了几个心理学原理。 1、创建情境——培养环境场 在陈海贤老师《了不起的我》中,提到了培养“环境场”这个方法。所谓的“场”,就是我们心中关于空间功能的假设,包含了大量的行为线索。这些行为线索能激发特定的行为,比如到了卧室就会想睡觉,到了办公室就会想工作,到了餐厅会想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穿好睡衣躺在枕头上自然也该做仰卧起坐了。 这么看来,“场”并不玄虚,即便对于3岁小孩也是同样适用的。它就是一个人在一个空间里做事的习惯。习惯会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稳定的心理预期又会巩固习惯的行为。一个人在某个空间里做的事情越纯粹、越持久,这个“场”的力量就会越大。 2、及时奖励——用好强化物 强化物是应用行为分析(ABA)中的首要概念。强化物说白了就是好东西,值得付出前面的努力后得到的东西。在孩子行为塑造中使用强化物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且缺一不可:在行为之后、紧随发生、能增加好行为发生。 所以,做完仰卧起坐之后马上就开始参加妈妈擦地的游戏,建立起仰卧起坐和擦地游戏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就能进一步强化“仰卧起坐”这个行为的发生和完成。 3、循序渐进——微习惯的力量 在《微习惯》这本书里提到,习惯的养成跟大脑的两个核心部位相关:一个叫“前额皮层”,一个叫“基底神经节”。养成一个新习惯,实际上就是要求基底神经节形成一套自动化行为。然而,要构建这套行为,前期必须依赖前额皮层。问题就来了,前额皮层的使用,会消耗大量的精力。一项任务越复杂,消耗的精力就越多。一次两次可能没有问题,还可以强迫执行,但次数多了,意志力就不够用了,人就放弃了。也就是说,还没等基底神经节形成自动化行为,我们的前额皮层就已经放弃该项任务了。微习惯在轻松被前额皮层选择后,每天重复做,便会在基底神经节形成一套自动化行为。这样,习惯就形成了。有个这个“惯性”,坚持就不成问题。所以,到了这一步,我们甚至把任务加大些,也能坚持完成。 所以,每天5个仰卧起坐,在基底神经节形成一套自动化行为之后,再慢慢加量,自然也就不会抵触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也想用上面的原理给自己创建一个习惯,比如背单词,跟这个3岁的小孩PK一下,看看我能否坚持下来? 文章已于修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bornier.com/ydwq/99152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