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海人的身体素质全国第一

发布时间:2021-3-30 20:41:26   点击数:

“为什么上海人的体质是全国最好的?”面对这个问题,傅康将原因归结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在此之上人们生活方式和健康意识的改变。

HU还没在上海虹桥机场T2航站楼的停机坪上站稳,跟我同机从北京飞来的乘客就把脸贴在窄小的机窗上,迫不及待地指点开了,“天气真好。”“终于逃出雾霾了。”

那是十二月的第一天,北京PM2.5指数,严重污染,百米外的房屋看起来影影绰绰。而此刻机窗外的上海天空呈淡蓝色,我打开手机看了看:上海17度,空气指数,轻度污染,但仍能看见几百米外广告牌上蓝绿相间的标语——“洁净的天空,可爱的家。”

走出机舱,几位空乘正在抱怨上海这几天空气一般,一同出舱的乘客却迅速把戴了一路的口罩塞进了垃圾箱。而在接下来五天里,我需要在上海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上海人的体质为什么能排名全国第一——年11月25日,由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中,在国民体质综合指数和国民体质达标率两项指标中,上海全部名列榜首。而这并非偶然现象,从年开始,上海的这两项数据就已经傲视全国所有省市了。

健康大于美味

上海某绿色环保餐厅推出的主打套餐。近年来,这种少油少盐以蔬菜为主的西式简餐在上海非常流行(

视觉中国)

我在吴江路随便找了一家叫做Wagas的餐厅。里面装修简洁,柜台里数十种新鲜蔬菜可以按需搭配成沙拉。在附近工作的白领似乎早已把这里当成食堂,熟门熟路地快速点着单。我要了一份牛油果鸡肉沙拉,58元。这里的菜品简单却不便宜,一份3到4种蔬菜拌少量肉类的沙拉加一份饮料,均价在70元左右。但这家连锁餐厅在上海却有25家分店,在大众点评网上的评分在8.5分左右,评价里“健康”出现的次数远多于“美味”。而在北京,这家店只有三家分店。

下午与营养专家傅康见面时,我告诉他这个发现。他说这类不便宜的西式简餐近几年出现在上海后,迅速在白领中流行起来,“为什么上海人的体质是全国最好的?”面对这个问题,傅康将原因归结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在此之上人们生活方式和健康意识的改变。

近年来的上海,以“少油少盐糙米沙拉”的健康餐饮为卖点的餐厅越来越多,其中不少是外资餐馆,以我选择的Wagas为例,这是一家由丹麦人创始的健康时尚美食餐饮连锁店,原为在上海工作的外国人提供三明治沙拉等西式简餐,却渐渐在上海白领中间风靡起来,并且同类餐馆越来越多,渐渐形成产业。在百度地图上搜索“上海健康餐饮”,一共跳出了个餐厅选项,而北京的搜索结果是个。

这一餐饮趋势的改变也渐渐地改变了媒体人张明扬之前习惯的交际方式,“约饭经常被约在一些健康餐馆,大家都标榜这些东西,有时候一个人不想吃那么健康,都没有办法。”开始瘦身的三个半月里,他戒掉了吃了多年的夜宵,从90.5公斤减到67.5公斤,现在吃东西放进嘴里前都不由自主先想想它的热量,不像以前,“吃得下就吃,从来不想卡路里,也不想健康不健康”。

傅康认为这种关于“吃”的转变大约出现在年前后。当吃饭不再承担果腹功能后,其附加功用渐渐出现:健康餐饮如同潜水滑雪、出国度假,负担了一种中产阶级的、国际化生活方式的象征意义。这种转变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人群渐渐进入中年危机后出现的,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年轻化,让他们开始捡起长期忽略的健康。

在果壳网的“在行”平台上,傅康以健康咨询师的身份注册,用户可以花元到元向他咨询有关亚健康、慢性病、缓解生活压力的问题,目前,已有近人将他收入了心愿单。

傅康为他们提供三餐搭配的食谱。他会根据客户的状况列出长长的蔬菜肉类名单,配上详细的烹煮方法。少油少盐的做法也能做得美味,他常做不放盐和任何调料的无水火锅,“你一喝那个汤,很鲜美,就是食物本来的味道。”还有铁板烧,在质量特别好的铁板上,只刷一层油,烤出来花菜不变色,“吃起来是脆的甜的”。

傅康把这种不破坏营养的烹饪归功于高质量的厨具。他向我推荐了几款高端厨具,一个不锈钢平底锅价格约元,一把菜刀0元。

跑在上海

清晨六点的上海外滩,一女子正在晨跑,太阳即将从她背后黄浦江对岸的陆家嘴升起(

视觉中国)

“如果我不来上海不一定会跑步。”44岁的律师张培鸿说。

两年前,他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发福体态后,“一阵恶心”,于是开始跑步,而上海适宜跑步的环境则是他认为自己能坚持下来的重要因素。

位于浦东的世纪公园是张培鸿最常去跑步的地方。绕着公园沿路铺设的红色塑胶跑道跑一圈正好是5公里。这5公里要经过3座桥,若干片树林,在一座立交桥下,桥墩上画着大幅涂鸦,内容是一个摆臂奔跑的年轻人,旁边的明黄大字打着黑色阴影“上海拦不住”。在抵达上海第二天晚上,我去世纪公园进行了一次实地测算,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内,先后有人从我身旁跑过,我特别注意了避免重复计算,据说在天气暖和的时候,夜跑的人数在千人以上。

张培鸿现在一周跑3到4次,从家往返世纪公园再绕公园两圈,刚好20公里。刚开始跑步时他79公斤,现在67公斤。他说,除了世纪公园,他家所在的浦东区整体上都非常适合跑步,绿化多车辆行人少,便利店分布得恰到好处,能适时提供补给——这是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张培鸿回老家昆明时也会跑步,但环境总是不够理想,跑公路地势起伏大,爬坡耗体力,要不就只能去学校操场跑圈,十公里要绕跑道25圈。

此外,上海给个人的自由空间也是他坚持下来的另一个原因,他将此称之为“国际化心态”,没有人管你在做什么:“刚开始跑我很害羞,见到熟人都不好意思。其实跑快跑慢都没有人会笑你,甚至都没有人看你。”

如今,张培鸿已经完成了4次全程马拉松,他喜欢万籁俱寂时,只有上万双鞋刷刷刷跑动的声音。他还在就职的律师事务所成立了一个跑团:“很多人羡慕跑步,但是没有跑步的契机,我就给你这个氛围。”

“氛围很重要。”张明扬说,他就是被朋友“洗脑”后开始健身的。

有一次,他跟半年不见的两个朋友一起吃饭,一个健身半年,另一个健身三个月。饭局上,两人一直聊健身,不运动的张明扬第一次感到跟圈内朋友没了共同话题,完全插不进话。朋友们发现了他的尴尬,极力劝说他健身。第二天,他就跟着朋友进了健身房。三个月后,他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不否认胖的时候也是一种快乐,但你健身以后瘦下来的快乐,绝对是不同层次的一种快乐。”

张明扬健身后,至少带动了周围四五个朋友,甚至还在朋友圈里形成了竞争。圈子的膨胀速度类似斐波那契数列,张明扬开始玩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bornier.com/ydgn/99306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