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Autumn,转眼又到了写年终总结的时候。 年初开始了我的第一份工作,来到深圳这个陌生的城市,和男朋友结束了4年的异地恋成为同城情侣。 在这特殊的一年,因为疫情,我们有了「重估一切价值」的机会,很多生活中早已熟视无睹的日常,被重新发现、反思和确认。思考之前火热的、狂飙突进的当代生活究竟有哪些环节出了问题,无论是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个体和社群的关系,我和我的关系。 如果说和的我正在跨越迷茫的quarter-lifecrisis,借由闯荡世界,和外界不断碰撞,画出一道漂亮的learningcurve努力增长。 那回看这一年,自己貌似没有太大的建树,普普通通的日子,普普通通的开始。细细想来还是有一些微小的改观和感悟,看书识人,思考交流,在新环境中求索,理解自我,也算是积累了一些走更长远的路途的勇气。 接下来和你分享我的12条年终小感悟吧。 在CocoPark看星空 01 要学习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会清零 和2年前毕业前的规划一样,我选择了一家科技公司的marketing岗作为职业的起点。刚进入公司时我是踌躇满志的,带着一脑袋的课堂上的专业知识便认为预习过了市场套路。 营销人的创意可以四两拨千斤,把牛逼的产品带到世界每个角落,打造一个牛逼的中国品牌,是想想就会热血沸腾的事。 有了之前实习还有学术上的一点积累,很坦白讲,我是带着某种pride的心态摩拳擦掌、开始工作的,有之前积累的一套习惯,方法,做事风格,甚至认为很多事情应该就是怎样运转的。现在想来,这种思维其实蛮可怕的,会带入一种习以为常的懒惰逻辑,不再去思考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以及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解决。 学会清零,是一种空杯心态吧,其实也是给自己一个新机会,从零开始去理解为什么这里的规则是这样的,为什么会有现在这样的需求,我可以做什么。否定自己从而获得新知是很有价值的。 而不是带着一种居高自傲的心态,觉得哪哪都不够好,觉得一定要把自己的学识和技能适配到实际工作中。一个人的多种能力其实就像是多个模块,可以适配的场景有很多,并不指望在这一时全部派上用场。 反复练习,保持敏锐,在需要的时候,sense和能力就像一个u盘可以接入,高命中率解决问题。 02 和天才一起工作 公司喜欢称呼我们genius,公司论坛叫geniussociety,通讯软件叫geniustalk。对待同事,欣赏和合作是最佳心态。 小时候考试习惯了排名,习惯了在各种比赛里一争高下,可是离开学校后,所面对的并不是一场零和博弈,真正的竞争都是以我们为单位,是合作形态下的较量。 正是因为单体力量太渺小了,只有学会顺滑地、密切地合作在一起,一起把事情搞定,才能更好地生存和进步。 即使很难,但是放弃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偏见,想得更宽广些,心理上会舒服很多。我很喜欢的一个同事个人签名是“共识比对错更重要”。适时妥协,学会让步,获得一起合作的人的信赖,事情也就好做多了。 我的同事们有的爱瑜伽,爱健身,爱滑雪,爱冲浪,爱摄影,会生活,还有中文说得贼6的外国老大哥,能欣赏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接受了每个人身上personal的一面,有助于更好地在一起工作。 工作时见到喜欢的你好竹子和韩夏 03 你还有一辈子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我短暂的将近一年的职业生涯里,有四个月在搞销售支持,简单讲就是把海外客户的订单导入系统,再安排仓库发货。 一开始我的朋友们都替我着急,因为之前从来没有一个培训生在做这样重复性且看上去“含金量”不够高的工作。 老实讲,工作内容确实有点无聊且suffer,对于我这种天马行空的人,每天都打开很多excel表算术,再和各种国家代理沟通发货事项着实有点考验我的耐心。 但是我很相信,搞明白货是怎么发出去的,怎么送到客户手里的,代理合同怎么签,款怎么打,用船还是飞机发货对我以后做marketing很重要。这是必须要经历的阶段。 marketing不是亭台楼阁,如果不懂产品,不懂用户,不懂业务流程,是不可能做好marketing的。 学会从不喜欢做的事情上找到乐子和learning,成了我新的功课。 现在的系统哪里还可以优化?为什么xxx大代理不能走定制化?为什么ordertocash这个流程这么复杂?为什么需要人力来做这些机械的事?我的天马行空思维也帮助我从新的视角审视这一段工作流,给到团队新的idea。 跟着leader学管理,学做项目监控和复盘,思考如果是我,该怎么做。当我在想做事时,leader在思考的是哪一段流程还可以优化提效,人力怎么安排更合理,控风险的机制怎么完善。 能够潜心学习新知识是一种本领,能够帮助适应陌生水域,同时验证自己之前的逻辑思维,学习方法是否可靠有效。因为失去了经验的抓手,只能从头学,凭借sense去理解整个地图和流程。 所以后来我想开了,并不是说我学marketing没有做markeitng就是一种浪费,培训生机制提供的这种从头学的试错机会其实是可贵的。 HR跟我讲,不用着急,你还有一辈子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呢。 《昨夜做梦去流浪》 04 职场上诉诸于能力, 而不是准备好的东西, 要适应不同变化 在工作中,在一家技术主导的公司,我也的确花了一些力气去理解marketing扮演的角色,搞清楚我在团队里的角色,以及培训生制度到处轮岗的意义。以及曾经一度很想要取得别人的认可,在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架构调整,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和心态。 身边的朋友有人进大厂面对的是稳定的环境和有条不紊的工作节奏,有朋友在创业公司可以做allrounded全面手。 一家公司所在阶段不同,对人的需求也不一样,不同阶段对管理或者执行而言也存在差异。 初创团队管神放形,以便让更多可能性出现,发展期管神管形,队伍的方向和规范同步进行;稳定期产品深化,团队优化,提升效率变成了重点。 后来适应一段时间,也发现现实中做事并不可能既有成熟公司的体系制度方法论,又能同时享有创新企业的灵活调度空间。这两者之间的平衡,需要我找到自己的角色来应对,总之一句话就是独立思考,行动先于语言,与其抱怨不周,不如主动改变。 如果当下没有,就努力去buildup。如果改变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力量,那就从小处做起,先做好自己本分的事,做出一个小的正反馈后,验证有效,再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比如,我们要做一套新系统,梳理一个新流程,发现了很多隐藏的坑点,动辄是个大风险敞口,那识别风险,理清规则,需要不断向外界成熟的公司寻求借鉴,也需要供应商等外部力量协助,在调查中、分析时,便有了很大自主权来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比如,想到一个好的idea,去公司论坛发帖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来一起讨论,不要单打独斗,学会求助和合作,调动更多人一起来完成,这是一些新的职场经验吧。 这是一种合作共事的能力,有了共识和决策机制这个基石,才有了应对不同变化的底气。 和可爱的DJIPocket2,我司产品牛逼 05 生产力不是完成更多的事,而是完成正确的事 今年也看了一些工具书,其中有一本讲专注工作算是带我重新思考了我想要的工作状态和保持忙碌这件事。 我是一个比较适应intense工作的人,挑战会让我兴奋,甚至超出一点控制范围会激发我更大的解决问题的创造力。所以也会对自己的learningcurve要求很高,它一旦不再陡峭,我就感到不安。 但mentor跟我说,当你深入沉浸在一个领域里了,learningcurve是会变平缓的,因为你在“攻坚”深入式学习。 让自己保持忙碌不是什么稀奇事,忙碌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有意义的是始终坚持如一地执行真正重要的事。生产力不是完成更多的事,而是完成正确的事。 在今天这样一个“即刻回应”的环境中,专注力的确是利器。书中写,到最后,你的人生不过是你曾专注的所有事情的总和。 06 找到激情与专精的交集 提高生产力的标准有两个:激情,专精。 这是个人或专业发展的结果,也是在变化中的。 激情是指愿为工作释放的热情,专精不是你有多喜欢做某事,而是你能多好地完成一项任务。能力仅代表着技能,而专精标志着能力+贡献。 如果能够做擅长的事,且高完成度地完成,那么生产力就是大大的提高。 那什么是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事? 擅长:指一个人能有效榨干自己的领域。 有三个问题可以问自己:一个是,什么领域不是你去找信息,信息总会来找你。另一个是,别人买什么的时候总问你,或者别人选什么的时候总问你。第三个是,什么事情别人不给你钱你也想做。 我在今年遇到很难搞定的问题和不想做的工作时,Nathan问我,如果给你2倍的薪水,你愿意做吗?我笑嘻嘻说愿意。 看,这不是能力的问题,是意愿,是主动性,是热情的原因。 可以用书中的生产力四象限来评估手头的工作: 真正的生产力就是尽可能多做渴望区的事情,尽量少做其他区域的事情。换句话说,提高生产力,是能拥有专注于对自我重要的事情上的自由。 找到自己的专精方向后,算是有个基石,持续积累。还能通过对外授权、团队合作等方式减少其他区的工作,把重点放到渴望区。 做渴望区的事是什么感觉?北大小姐姐跟我说,她每天都自然醒,因为忍不住要起床做好多好多事情。 我今年也感受到了渴望区的力量,那是前几个月我做的第一个marketingcampaign,从准备物料搬箱子到设计规则,推广投放,线上当客服,每天回到家已经很晚了,跟Nathan打电话时兴奋讲我们又投了哪个KOL,鬼使神差地说,“我等不及了,现在就想去公司上班。”Nathan说,“可这才凌晨一点啊。” 找到一点渴望区的迹象就要抓住,说不定可以成为生产力爆发点。 举个例子,之前一位广告人朋友在从业的几年里,整理了几千个广告案例,每一个都是一页ppt,会自己来写这个广告好在哪里。长此以往,灵感来源于日常积累和sense。他做brainstorming根本不需要冥思苦想,闭上眼睛回忆下之前看过的case,就有很多想法自然涌现。他今年也成了b站20w粉的萌新up。 受他的影响,我也养成了做营销案例clippingbook的习惯,这就是我在找自己专精方向的一个尝试吧。 07 内卷:本年度最讨厌的词 年,可能没有第二个人类学术语比“内卷”更加出圈了,它本来是人类学家解释为什么一个社会或组织既无突变式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只是在一个简单层次上自我重复的概念发明。 如果说原来内卷指的是一个重复的,没有竞争的,不能摆脱农耕社会这么一个结构性格局,今天的内卷是一个陀螺式的死循环,我们要不断抽打自己,让自己就这么空转,每天不断地自己动员自己。所以它是一个高度动态的陷阱,非常耗能。 我们今天讲的内卷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不分化,大家认准一个目标,为同一个唯一的目标活着。大家觉得毕业后就得有体面的工作,进大厂进投行,要拿高薪,结婚就要买车买房,到了一个风口就赶着上车,大家一定要挤在一个道上,能获得主流认同的方式非常单一。 这种竞争导致一种非常高度的整合能力,就把所有的人都统一思想,所有的人一起消耗精力和生命,也不想别的,让大家就是这么的忙碌着。 我们没有真正的认识更大的世界,以为眼前的选择就是人生的全部了。 好像一旦开始,就停不下了,就无法退出,日复一日,在消耗中困顿,变丧,变焦虑,难以为继。 “内卷”,这是我本年度最讨厌的词。外部环境变化与不稳定下引起的恐慌,听上去更高级说法来表达焦虑,“不是我焦虑,是大环境/公司/行业内卷。”我刚听到这词的时候,觉得一天天竟是整这些虚头巴脑的。 整词太虚无了,没有意义用一种词,单一的表达,试图用标签概括、总结所有的视角和情绪是一种懒惰归类,找到情绪的出口却没解决任何问题。快速的聚拢同类分子,判别敌我,暗许共识,这不是高级的共鸣,是意义虚掷。当懒得去深入分析、思考,只想概括,站队复议主流观点,问题并没有解决,只是在传播。 美好的落日心绪 08 很多年轻人喜欢正确的人生 看到一段话讲得很好,“大家都在讲“内卷”,是因为某种意义上我们对世界的探索没有真正展开,而且外部世界意味着某种危险,某种威胁。我们没有客观地、公平地描述我们跟世界之间一直存在的密切的关联、彼此的需要,我们描述的是一个零和的游戏——我们得到了,他们就会失去,我们失去,他们就会得到。但世界不是这样运转的,这从来都是一个互相分配、互相启发、互相给予温暖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互相敌视的过程。” 在古典教育中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认识自己,但在现代社会教育被赋予了改变命运的使命,用教育实现阶层跃升成为一种惯性思维。 所以有一种印在心底深处,甚至不自知的想法就是——想赢,想打个漂亮的仗,想要英勇的人生。 整个国家发展速度很快,我们也想要起飞。 从学校毕业,我看到身边这些聪明国家的聪明年轻人在极度竞争中成功压倒了成长,同伴之间彼此PK,凭着坚定的意志度过了挑灯夜战的很多夜晚,然后上了就业难的这辆车,有些人因此变得精疲力竭。 当身边有人受了良好且昂贵的教育后说自己是因为钱多才来这上班的时候,我就会有一点点难过。我无权评判别人的标准,但是还是会有一点点难过。 学校里的竞争,对我而言,某种意义上,加固了输和赢二元对立思想。如果我提高多少分,就能pk掉多少人,如果我努力了,才能在一群人中脱颖而出得到一份工作。多年历练,培养了平衡利弊、精打细算、做正确决定的能力。 这导致: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喜欢正确的人生——一种充满确定性,不容错的人生。 不太敢冒险,企图做性价比高的保守的选择,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很重要;而不是多变的,暴露在挑战里的人生。 能够平衡好健康和工作、生活,能够全心全意地按意愿去活,争取到自己想要的——这都越来越有挑战性。 你相信世界上有奥特曼么? 有,他正在快闪店里吃斋念佛 在未来规划这件事上,我一直是个短视的人,planbutdon’tplantoomuch,掌控好我当下能够掌控的,远比不切实际的担忧未来有用的多。 在变化多端的现实中一步步走出确定性,这就是每天的虚无里构筑意义的作用。 如果明天烦恼,那就把烦恼留给明天的自己再去解决;如果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可以把控什么,如果我自己都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我又怎么能够到达。 现实并非坦途,也并非只有一条道路可以抵达罗马,更何况,也不是所有人的幸福都在罗马。比如我就比较喜欢梵蒂冈。 倘若要跳出偏见和别人的评价,最基本的办法就是: 多读书,多学习,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长史和能力发育史。能从不同的观察点,看到多少世界,就能生活在多少世界里。 想要改变世界的大话啊,就是留给我们这种年龄的人说的啊,不着边际的梦啊,就是我们这个年纪该做的啊。 把手上的事做好,从小处做好,向内安顿,蹦蹦跳跳,行漫漫长路。 之前有朋友看我的文章,说一看就是没有受过现实的捶打才能写出来的文字。可是工作后,我依然觉得我不想被现实锤成一幅无可奈何的样子,即使有一千万个不如意,我们也是可以自救的。我们都可以。 圣诞节的春笋亮晶晶 09 Aimhigh,startsmall,keepgoing 最重要的习惯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自己每天晚上躺下的时候都比早上起床的时候更聪明一点。 ——芒格 我今年保持的比较好的一个习惯就是复盘。 我在大一时就有微博记日记的习惯,会把每天学到了啥记下来,后来会把自己感兴趣的资讯和观点评论也都整理转发。这培养了我保持思考,收集观点的习惯。 很多想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次次翻阅之前的笔记观点时,不断重塑、完善形成的。包括我喜欢marketing这一点也是发现我在大二、大三看了很多营销人广告人访谈,才捕捉到的热爱的蛛丝马迹。 今年我依然保持了好句子随时粘贴到备忘录的习惯,然后每过一段时间就发一期ahamoment,作为一个整理。 每天工作会用印象笔记回顾,写今天做了啥,学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新想法。 保持收听广播的习惯,营销人电台《贝望录》非常推荐,有时候听到一个懂行的人的见解会比自己摸索高效得多。 几乎每晚洗澡开始都会听克里希那穆提的《生命之书》,这种无意间经过大脑的智慧箴言,经常成为一种提点,这个晚间仪式也会帮我很好地回到平静,结束一天。 每晚写日记,感恩日记,然后记一下今天做了什么。最近几个月,每周2次戴Muse冥想,睡前仅冥想5分钟,就可以回归非常平静的状态。 为什么开始有冥想的习惯?我想了想,结合克里希那穆提的话来解释比较说得通: 人痴迷于追求无我的状态,因为现实每时每刻都难以逃脱自我这件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际关系都在提醒着这一点。 有几种方式可以体会接近无我,即巨大的平静与后知后觉的快乐。性,冥想,高度专注下的工作。由此,这可以解释:很多成功企业的创始人们都具有冥想的习惯,以及激情消退,空无一物时,还有进入性这个选项可以逃避。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