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的白癜风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今天的文章,源自我与一位好朋友的谈话。 开口第一句,她先向我道了个歉: 对不起,原本约好交流1小时,可现在只能聊45分钟了。 这一下引起我的极大好奇:为什么你的时间颗粒度,可以做到这么细?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你在做几个亿的生意。 她苦笑:没那么厉害,但也不简单。 她的主业是国企人事经理,现在还多了几个斜杠:二孩妈妈、钢琴老师、自媒体人。 要知道,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她还只是个忙碌的打工人,为周末没时间陪孩子玩而发愁。 现在,她依然繁忙,却做到了许多过去无法实现的事,比如: 一年内掌握了新媒体写作、短视频创作、社群营销、课程制作等技能,副业收入是主业的好几倍。 到底是什么,让她如此蜕变?今天,我们来看看她的时间管理心得。 01扔掉你的“任务清单”印象中,那些高效能人士都善于制定“任务清单”。 比如,按照“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的四象限法则,梳理短期/长期任务。 但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样做会面临3个问题: 1、无法确定工作量 你只是把任务罗列出来,却不知道每一项需要投入多少时间。 很可能忙了一天,却只完成了1-2项任务;而那些明明10分钟就能搞定的事,还在清单上躺着。 很难说这样的一天是成功的。 2、无法确定先后 我们都知道,先做重要紧急,再做重要不紧急,最后设法拒绝那些不重要的事。 但实际执行起来,却依然情不自禁地先做那些紧急的事。 《忙碌人群指南》有一项调查显示:任务清单上50%的事,会在第一天内完成,剩下的可能几个月甚至几年都无法完成。 一语成谶。 3、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待办清单的意义,是提醒自己。但这种持续的提醒,有时也是一种心理负担。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指出: 人们天生喜欢事情有始有终。如果目标没有完成,这件事就会在脑子里留下深刻印象,干扰你做其他事情。 任务清单的存在,就是一种巨大的、不受控制的干扰,甚至让人因压力而崩溃。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制定每日行程。 你注意到没?那些极度忙碌的企业家、明星们,都有一个全天行程表。比如,万达董事长王健林的行程表。 大脑不喜欢复杂的东西。如果只是一份清单,大脑还需要分析轻重缓急,时间地点人物,无形中增加阻力。 试试把工作放进日程表,告诉大脑每个时间段,我要做什么样的动作。 你会发现这样做,会让一切显得“尽在掌握”。比起清单,更能减轻压力,释放认知。 做法也很简单: ①把每天划分成15分钟一段的区间; ②尽可能把所有可预见的事情安排进去; ③安排一大块完整的“封闭时间”,来处理最重要的事情; ④封闭时间之间,安排“缓冲区间”,用于处理琐事,或调整状态; ⑤所有要事,安排在每天17:00前处理完; ⑥列到清单上,就必须完成,否则给自己一些处罚。 永远不要把“任务清单”作为时间管理的唯一工具。当你习惯日程表之后,会活得更加从容而高效。 02用好“3个数字”时间管理有3个神奇的数字:法则、72小时定律、黄金2小时。 我们一个个说。 1、法则——让你的每一分钟都值钱 美国海军陆战队顾问凯文·克鲁斯,曾提出过著名的“法则”: 把一天的时间换算成分钟去过。 什么意思呢? 每个人每天都有分钟,但每个人在分钟里创造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眼里,1分钟可能不算什么,连一把游戏都打不完。 可有的人眼里,1分钟却充满价值:可以喂你的猫,可以给花草浇水,可以做几十个仰卧起坐…… 你需要建立一个「效益模型」。 假如你每天醒来都有元钱,而且不能累加,每天0点自动清零。你会如何投资?你每天能获得多少回报? 真正高效的时间管理,不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做最多的事情,而是让每个单位时间,发挥最大的价值。 要做到这一步,最重要的是改变对时间的「态度」。 意识到一分钟的重要性,不断打磨自己的时间颗粒度,让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价值。 2、72小时法则——告别拖延症 《小狗钱钱》里曾经这样描述“72小时定律”: 当你决定做一件事情时,必须要在72小时内完成。否则你可能永远不会去做了。 这句话是有科学依据的。 当我们决定做某一件事情后,大脑会在72小时内分泌一种「防御性荷尔蒙」。在这种激素作用下,你会对事情充满信心、念念不忘。 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尝试努力去做,那成功概率会很大。 可如果下定决心后,因为种种原因搁置呢? 大脑会判定这件事情并不那么重要,自动取消你做事的热情。这也是许多“拖延症”、“三分钟热度”的由来。 很多时候,你不是败给懒惰,亦或败给现实。 你只是输给了荷尔蒙而已。 3、黄金2小时——利用好最重要的“晨间2小时” 杜克大学的丹·艾瑞里,是一名心理行为学教授。他认为: 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人在完全醒来后的2小时内效率最高,行动意识也最强。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比如,我每天坚持5点30洗漱完毕。从现在起到7点30的2小时,是完全属于我的“黄金两小时”。 睡眠充足,神清气爽; 没有电话、邮件、短信的干扰; 没有烦人的生活琐碎和唠叨。 这个时候,无论我做什么事,都不会有人打扰。 如果把这段黄金时间用来玩游戏、刷视频,那真的太可惜了。 你完全可以做一些,需要创造性的、高难度的工作。比如写作、设计、录视频……然后,带着满满的成就感,开启美好一天。 为什么不建议睡前2小时做这些? 试想一下,经历了一天的会议、电话、报表的轰炸,晚上疲惫地回到家,照顾孩子、陪伴家人…… 好不容易夜深人静了,你的精力也差不多了。强行工作,如果灵感爆棚,你会失眠;如果文思枯竭,你会抓狂。 真的得不偿失。 03老板思维:正确评估价值和成本美国著名作家、演讲家托尼·罗宾斯分享了自己创业初期的故事: 在我创业初期,有一次我必须赶上飞机,见一位重要的客户。 我飞奔去干洗店取那套我仅有的西装——如果在干洗店关门之前拿不到衣服,我就上不了飞机了! 然后,我疯了一样跑到机场,满头大汗,极其狼狈。我感到自己太愚蠢了。我大可不必这么狼狈,甚至可以优雅地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那时我才17岁,但仍然下了决定:我要雇个助理,每天为我工作2小时,替我搞定这些琐事。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不妨像老板一样思考: 自己投入了多少时间,创造了多少价值,到底划不划算? 比如我是一位会做PPT的销售,需要做一个工作汇报PPT。 虽然我有这个能力,但我做一个PPT需要用几个小时,甚至更多。这就是我付出的成本。 同样的成本,如果用来请客户吃饭,或者和意向客户沟通,是不是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相比之下,我花几十元钱从网上下载现成的PPT模板,亦或找个枪手代劳,也就可以接受了。 当然,如果请枪手要花几万元,而我谈单成功才挣千八百,这种傻事肯定也不能干。 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量力而为。 别人比你做得好的事,尽量别去做,哪怕你有充分的时间。 因为,即便花了时间,也不一定能取得最佳效果。不如请别人代劳,然后利用这时间,高效地去做你擅长的事。 当时间变成比金钱更珍贵的成本,我们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做出更好的安排。 花钱买时间,便成了极其划算的事。 写在最后 时间管理,重点不在方法,归根结底还是「心态」。 只有意识到时间重要,才会想方设法利用好它。 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形成习惯。 那些所谓的时间管理技巧,大多是惜时如金的人,根据自身情况总结出来的习惯而已。 如果觉得好用,就拿来用吧。 当然,珍惜时间,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人们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规划自己的时间。 只要不影响别人,爱怎么活就怎么活,高兴就行。 以上。 今日话题关于“时间”你有什么想说的?评论区告诉我哦~目前+人已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bornier.com/ydxg/99397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