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大家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这位鞠躬尽瘁的84岁老人难忍眼里的泪水。但你知道,这位救国民于危难的硬核男神,有一个怎样的家族吗? 这个春节,你一定收到过这张图: 也一定被这个镜头感动过?? 这是钟南山在工作一天后,紧急登上去武汉的高铁。高铁车票紧张,没有座位他挤在餐厅一角,疲惫地睡着了。 没准还被这几个POSE震撼到?? 国士无双钟南山! 如果我们的国家多一些这样的英豪,该有多好! 如果我们的孩子也能以他为偶像,成长为智勇双全之士,当爸妈的该有多欣慰! “硬核爷爷”钟南山是怎么炼成的? 什么样的家教、家风培养了他? 你可知道他小时候留过两次级、还逃过学...... 魔法Auntie跨界来一回追(八)星(卦),带你走进钟院士的童年—— 父亲钟世藩: 人活一辈子,总要留下些什么 年10月20日,医院,一个男孩呱呱坠地。医院正好在钟山以南,钟家为这个男孩取名钟南山。 钟南山的父亲,是一名儿科医生,名叫钟世藩。 钟世藩父母早亡,从小跟着叔叔长大。因寄人篱下而性格独立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后又赴美深造,取得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钟世藩(右二)年的协和毕业照 在钟南山记忆中,父亲很少说话, 但父亲笃信“老实人说老实话,说话一定要有依据”。 钟世藩(前排右)和家人,后排右为钟南山 年非典期间,钟南山坚决不说空话套话假话:“根本还没有控制!” 钟世藩是我国著名的儿科专家,赫赫有名的“八大金刚”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著名的病毒学专家,上世纪50年代,创办了中山医学院儿科病毒实验室,是我国最早的临床病毒实验室之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在身体有病,行动不便的情况下,仍将病毒实验搬到家中观察。 钟世藩常常教导学生说,那些真正献身于科学的人,对待科学研究工作不会计较时间、条件和报酬。 在钟南山的童年记忆里,经常深夜,都有家长带着孩子到他家里看病,他总是不厌其烦。待孩子康复,家长高兴,他更开心。小时候的钟南山,耳闻目睹了父亲对病人的态度及做法,颇受影响。 文革后期,已古稀之年的钟世藩,看医院很难用到先进仪器,儿科门诊还停留在最简单原始的症状、体征问诊上,就想写个册子,把自己毕生的宝贵医学经验留下来,造福百姓。 每天,他总是最早进图书馆,最晚出来。彼时,他的视力已经极度下降,严重的复视,让他看什么都是两个影子。他就捂住一只眼睛书写,累了换另一只眼睛。 钟南山心疼父亲,劝老人家注意身体,每天少写一会儿。但钟世藩不听劝阻,反而和儿子发脾气:“(不这样干)你让我呆在家里干什么,等死吗?”“人活一辈子,总要留下一些什么。” 钟世藩的努力没有白费,一部40多万字,耗时4年的《儿科诊断和鉴别诊断》最终出版。因为内容及时,实用性强,该书先后再版6次,每次都很快脱销。 这本凝聚了顶级儿科专家毕生心血的医学著作,稿酬统共元。其中元钟世藩给了帮他誊写的同事,又自掏腰包购书40本,送给亲戚朋友,结果稿酬所剩无几。 钟世藩呕心沥血之作 医院的档案室里,至今保存有一份已经发黄的档案——《医院财产移交清册》,这医院院长钟世藩,拒绝跟随国民党去台湾,而向军管会移交财产的清册。几万项资产,长达页,明证了“老实人”钟世藩的拳拳爱国之心。 母亲廖月琴: 只要答应的事,就一定做到! 钟南山的母亲廖月琴,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医学工作者,医院的创办人之一。她热爱医学,博览群书,钟南山和妹妹从小就爱听妈妈讲故事。 钟南山的记忆中,同情弱者、乐于助人、无私奉献,这些善良品格就是从母亲的言传身教中得来的。 年,钟南山曾在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深情回忆,“我出生后没多久,我家就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房子被炸塌了,是妈妈和外婆冒着生命危险,把我从瓦砾堆里救了出来。 听我姨姨说,当时我的脸都已经黑了,后来才慢慢喘过气来。我能活到今天,要感谢妈妈两次给了我生命。” 母亲还对钟南山的成长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影响。 “我上小学时经常逃学,学习很差,还留过两次级”,“五年级时有一次考试我偶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妈妈知道了很高兴,她对我说,南山,你还是行的啊!” “那时我觉得妈妈一下子把我的一个亮点找了出来,我有了自尊心,觉得有人赞美我,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认真读书了。” 钟南山的脸上写着爸爸的坚毅,也有妈妈的良善 钟南山一直珍藏着年骑自行车的黑白照片: “当时我看到别的孩子有自行车,非常羡慕。小学六年级时,妈妈对我说,‘你要是小学毕业能考到前5名,我就奖你一辆自行车!’我说‘真的呀’,妈妈说‘真的’。后来妈妈也没再提过这件事,但11岁的我记住了妈妈的话。” “年,我在岭南大学附小(现中山大学附小)读书,学校因故不举行毕业考试,但后来,学校根据平时的成绩发了一份成绩单,我排在第二名。我很高兴,但也不敢说什么,因为妈妈是说考试才有自行车的。” “而且,那一年解放军南下,国民党发行金圆券,通货膨胀非常厉害,家里生活很困难。但是没想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妈妈还是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 “当时我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妈妈实现了她的诺言,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我是多么高兴啊!” “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只要你答应的事,就一定要做到,这就是妈妈教给我的。我现在对我的孩子、对我的研究生也是这样,要么不答应,答应了我就一定要做到。” 钟南山至今定期给年轻医学院学生上大课,他说,你们是90后,我是80后,我们差不多。 年,钟南山考上北京医学院,一位考上北大物理系的同学向他借钱坐火车。“我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南山,你不知道,我们为了准备你的钱都很困难了,实在没办法了’。” 没想到就在出发前几天,妈妈把他叫到面前,手里拿着20元钱。“妈妈对我说,‘把这些钱拿给同学吧’。那时的20元,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元。” 钟南山说:“治学严谨上,我受的是父亲的影响,但我对人的同情心是从妈妈那里学来的,我到现在还记得妈妈是怎么对待其他有困难的人的。” 鼓浪屿上传奇的“神仙家族” 钟南山虽然出生在南京,但父母都是福建厦门人。 说起来,林语堂和钟南山还是亲戚呢!怎么回事?原来他们都来自同一个“神仙家族”! 母亲廖月琴出自厦门鼓浪屿上一个传奇的家族:廖家。廖家四代,人才辈出。 鼓浪屿漳州路64号,钟南山母亲家的老宅 钟南山的大姨妈医院营养室主任,大姨夫戴天佑是著名的肺科专家,他们的儿子,也就是钟南山的表哥戴尅戎是骨科生物力学专家,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南山的舅舅廖永廉是原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博士,回鼓浪医院内科主任,年首先发现福建省第一例钩端螺旋体病。 钟南山母亲一家的老照片 (右一:母亲廖月琴,右三:姨妈廖素琴,右四:舅舅廖永廉) 再往旁系说开,钟南山院士的堂姑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林语堂先生(钟南山的外公廖照熙,和林语堂的妻子廖翠凤,就是同一个屋檐下长大的堂兄妹); 他的表舅林俊卿是著名声乐家,也是医学博士; 他的另一位堂姑婆廖翠娥嫁给著名钢琴家殷承宗的父亲,按辈份算,殷承宗也是钟南山的表舅(殷承宗非廖翠娥亲生)。 厦门的媒体专门考证了一张族谱图,令大家对钟南山院士和他的鼓浪屿部分亲戚更一目了然。 这个神仙家族里,对钟南山的成长有何影响? 那些著名亲戚自不待言,单说他的舅妈陈锦彩的故事,魔法Auntie读了就十分感慨。 这位毕业于上海医学院附属高级护士学校,参加过“八·一三淞沪会战”战地救护的鼓浪屿女子,一生热心于鼓浪屿大大小小的公共事务和邻里红白之事,深受鼓浪屿人尊重和爱戴。她的往事被诗人舒婷写进了散文集《真水无香》里: 仅提陈锦彩,知道的人也许不多,要是说起廖医生娘(廖娘),那真是无人不晓。廖娘一辈子热心参与本岛大大小小事件,官方的、民间的、教会的、家族的、邻里的,廖娘总是有求必应,有应必不吝使力。 有天早晨,隔墙那边人声鼎沸,原来邻家的女主人跳井自杀了。公安人员放下铁钩去捞尸,廖娘一旁心有不忍,上前阻止道:“你们这样乱耙,不但衣裤破烂不堪,恐怕还会皮开肉绽,那死者就更可怜了。” 可是井深口小,警察腰粗下不去,除非叫孩子下井,只是让孩子下去接触死人,大家更不忍心。于是廖娘自告奋勇,在自己腰间挽了根麻绳,脚踩着井沿慢慢下到井底,怜惜地为比邻而居的老朋友把衣服整理好,捆牢绳子,让上面的人慢慢拉上去。 对于这件往事,当人们问她下井怕不怕时,陈锦彩总是说:救人不怕的。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因看到医学院的学生只能3、4个同学共用一具人体上解剖课,陈锦彩和爱人廖永廉专门到厦门市卫生局询问遗体捐献的情况,卫生局回复还没有开始这项工作。 年,厦门成立了人体器官捐献委员会,得知消息后,已经90岁的陈锦彩马上风风火火和委员会联系(廖永廉先生于年去世),办理了自愿捐献眼角膜和遗体的手续。 如今,已经岁的陈锦彩依然思维清晰身体健康。 年,80岁的钟南山院士回鼓浪屿, 看望99岁的舅妈陈锦彩(前) (来源:厦门日报) 代际相传的”运动基因“ 这个春节,绝大多数孩子闷在家里“葛优躺”吧,有没有注意到,电视上耄耋之年的钟南山爷爷依旧精神矍铄、思维敏捷! 每周锻炼3次以上,一口气还能做10个引体向上,这样的钟南山又是怎么炼成的? 有人说钟南山家族有长寿基因,他说,我的身上更有“运动基因”。 用舅妈陈锦彩女士的话来说,“鼓浪屿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拥有一种特质,在掌握自己专业的同时,还在音乐、体育、文学、外语等领域有所精通。” 钟南山的舅舅廖永廉不但是优秀的医生,还是体育健将,拿过福建省网球双打冠军。 钟南山从小便喜爱竞技运动,足球、篮球、跑步都是他的兴趣所在。在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读书期间,他就是学校里鼎鼎大名的田径运动员,他创造的北医大校纪录至今无人能破。 读大学时即破全国记录的钟南山 他也在运动集训中收获了一生的挚爱:当年的国家女篮队队员李少芬。没想到吧,她的球衣是5号,当年那部风靡全国的《女篮五号》,你看过吗? 李少芬 风靡全国的《女篮五号》,就是以李少芬担任主力的女篮国家队为原型的 年轻时的钟南山与李少芬 青年时期的钟南山 年,79岁的钟南山参加游泳锻炼 几十年来,钟南山从未停止过锻炼运动,甚至在平时工作出差时,他也会带上拉力器,在房间做拉力运动,或者徒手做俯卧撑、仰卧起坐、原地高抬腿等。即使到北京开两会,再忙他也会在房间里快走。 “我是一名医生,很了解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锻炼对身体健康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让人保持年轻的心态。” 年,67岁的钟南山参加篮球比赛 由于工作繁忙,如今钟南山将锻炼场所选择在家中。老伴在并不宽敞的居室里,特意为他布置了一个简易健身房。 在10多平米的“家庭健身房”里,跑步机、动感单车、双杠、拉力器、哑铃等简单的健身器材挤满了房间。脱下白大褂,穿上运动背心的钟南山先在跑步机上快走、慢跑,然后再进行力量锻训练、。 钟南山说,现在他的主要运动方式是先在跑步机上跑或者原地骑单车20到30分钟,锻炼下肢;然后在单双杠上做引体向上和杠上撑起,锻炼上肢,还会在床上做仰卧起坐,锻炼腹肌。有时还会出去游泳、打球。 李少芬和钟南山育有一儿一女:女儿钟帷月,儿子钟帷德。 女儿钟帷月,获得过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米蝶泳冠军,并打破短池蝶泳世界纪录。 儿子钟帷德,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百千万人才,著名泌尿外科专家。 钟南山说工作和运动能让他更热爱生活,这热爱涌动在他的血脉里,充满在他的家庭中,并将一代代传下去。 硬核爷爷的这句话,各位小朋友和家长一定要记住了哦:“锻炼就像吃饭一样,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年全国政协会议,74岁的钟南山健步奔向会场 钟南山的成长故事,今天只是开了一个头,留待以后有时间再给大家慢慢写来。 但,忍不住要提这么一件事: 钟南山年轻时当急诊科医生,某天急诊室接到电话,说有一个肺结核大出血的病人,要立即送来广州会诊。钟南山主动请缨,结果判断错误。再次会诊才发现,原来只是一根鱼刺,刺中了病人的胃小动脉,引起了大出血。此事给了钟南山深刻的教训,他从此更刻苦钻研,至今不忘这场误诊。 如果当年的病人家属对年轻的钟医生誓不谅解,甚至挥拳抡棍,拔刀相向,估计也没有今天的抗疫国士了! 请尊重保护我们生命的人,也成长为像他们一样有大格局、大担当的国之栋梁! 最后送上钟南山记了一辈子的家训: “要永远有执着的追求, 办事要严谨要实在, 只要有这两条, 你们就会不断取得进步”。 今天, 我们提及和梳理这段往事, 希望它不失其时事意义。 人们敬重钟南山, 因为他确实 有院士的专业、 有战士的勇猛、 更有国士的担当。 17年前非典时,他喊出了那句著名的“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央视主持人问他:你关心政治吗? 他说:一个人在他的岗位上能够做到最好,这就是他的最大政治。 17年后,新的疫情袭来,已84岁的他再次披挂上阵。 他匆匆前往武汉,担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他还临危受命,出任紧急组建科研攻关组组长。 17年前,有领导人这样评价他:这次抗击非典如果没有钟南山院士,结果可能就不会是这样。 17年后,我们又看到了他的忙碌和拼搏。在人心决堤的时候,他是那个能塞住决堤之口的人。 如果不是这次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有多少人还会一如既往记得这位老人?多数人的天性,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但时隔17年,他依然像一颗定心丸,在最危急的时刻出现在公众面前,熬到双眼血丝密布依旧目光灼灼,传递着必胜的信念。 是的,做人,总要信。而这一切,与他家族的风骨、父母的指引、妻子的爱意、亲友的扶持,都密不可分。真正的名门贵族,不是家财万贯挥金如土,不是豪门恩怨后宫争斗,而是代际沿袭的精神财富,担当国民栋梁的格局和能力。——致敬所有这样的男神与女神。什么是医者仁心,这就是医者仁心! 什么是国士无双,这就是国士无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bornier.com/yjff/99190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