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新一轮体测也开始了。离体测越近,周围的抱怨声就越密集,无论是宿舍闲聊还是社团会议,无论是朋友圈还是微博,话题总会莫名其妙地被引到体测上。 “为什么要有体测啊?谁可以救救我?” “妈妈,我不想体测。” “今日悲伤:测。”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和米终点的距离” 充斥在校园甚至是网络空间各处的痛苦,在我们眼前渲染出了一种氛围——体测,是学生时代最令我们头疼的事情,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今年的体测,你及格了吗? 其实,体测的痛苦就好比“快刀斩乱麻”,因为体测对我们的“折磨”仅限于测试期间,与之相比更加让人有苦难言的,应当是每学期必跑的80千米或者千米,这项犹如“温水煮青蛙”的体育活动有一个亲切又青春的名称——“校园跑”。 也许对一部分同学来说,“校园跑”没有体测那么痛苦,因为“校园跑”对跑步速度的要求并不高,甚至有些学校没有设置速度要求。即便如此,每日半小时的“校园跑”对于部分同学来说还是难以接受。 “校园跑”一类的APP会随时排查代跑、代刷的账号并进行公示,而班级群时不时就会收到某某同学被封号的通知。不同学校激励同学们按时按量完成“校园跑”的方式也不同,最常见的方式便是和体测一样,完成“校园跑”后折合成分数算入相应学期的总成绩中。 长久以来,体育运动都以测试、分数的形式出现在我们身边。一直以来,我也习惯了体育活动以这种正向激励方式强制进入我的生活,中考时的体育考试、高中时期的体育素质评价、大学时期的体测和“校园跑”,还有充斥着各种荣誉表彰的运动会均是如此。 渐渐地,我个人对于体育活动产生了一种麻木情绪,无论我是否真的明白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无论我是否真的喜欢体育活动,我都会按部就班地完成,也从没想过喜不喜欢、重不重要的问题。 / 甚至体育课,我也抱有同样的态度。直到这学期开始,教我们高尔夫球课的老师在这学期第一节体育课上问我们为什么不喜欢上体育课,他说:“体育课又没有作业,也不需要一动不动地坐在板凳上,你们为什么不喜欢它呢?”和我们相反,在体育老师的学生时光里,体育课是他从小到大最喜欢的一门,他说因为这是一门没有作业和考试,还可以随便乱动的科目。 仔细想来,自己好像也不是不喜欢体育课,也不是不喜欢运动,只是一直以来都徜徉在对体育运动认识的误区里。就像有的同学跑不快,有的同学跳不远,有的同学球类运动能力差,于是他们把自己不擅长某些体育项目统称为自己不擅长体育、不喜欢运动。 但其实体育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各种各样的项目供我们选择,不只是跑步、跳远、仰卧起坐。相对而言,进行测试的项目是维持身体健康状态最基本的标准,而进入大学后体测对我们的要求也不再是满分,只是及格。 众所周知,学校想方设法督促我们进行体育运动是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保持健康,是我们进行一切体育锻炼的根本。而对于这个耳熟能详的道理,身边常有两类反其道而行之的同学。一是排斥所有体育运动,一是为了追求“窈窕身形”、“肌肉线条”过度锻炼,最后舍本逐末,顾此失彼,反而导致自己身体劳损的同学。 适宜的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从高远之处来讲,身体健康才能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多、更长久的贡献。从现实角度来看,如果可以,谁不想长命百岁呢?生命流逝,身体消耗本就是不可逆转的过程,而体育锻炼是延缓衰老的良药。 // 年近半百的父母总是被颈椎、血压等健康问题折磨,他们痛苦的表情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仿佛是在审问着我:“后果已经摆在眼前了,你依然不愿去锻炼吗?” 看见他们我才明白,原来最痛苦的不是体育锻炼时身体的疲惫,而是当身体受到伤害却不可逆转时的无可奈何。每想至此,我对体测、校园跑、体育课的排斥与反感都会在一瞬间烟消云散,还会感激而戏谑地唱起那首《我还年轻》。 我们确实还年轻,趁自己的身体尚未消耗过度时,找到锻炼与休息之间的平衡,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不为其他,只为今后最令人痛苦的不是那句“我的健康出了问题”。 文字:吴亚坤 主播:张懿郑斯元 剪辑:张高锋 视觉:黄佩鸣 编辑:程思 来源:校媒FM团队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bornier.com/hxjq/99492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