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发布时间:2020-10-9 9:02:30   点击数:
按照我国现实通用的儿童心理发展标准,我们把儿童入学前分为三个阶段:婴儿期(0~1岁)、先学前期(1~3岁)、学前期(3~6岁)。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

所谓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一)为什么在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往往和实际年龄相联系。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一般说来,儿童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较大。因此,儿童的生理成熟、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有一定的影响。而儿童的生理成熟受着生活时间——年龄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与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需要时间。正是在一定的时间进程中,儿童和周围的人交往,接触各种事物,积累各种经验,获得各种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掌握各种技能技巧。正是在这些进程中,儿童的心理逐渐发展起来,形成每一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的新特征。

因此,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年龄就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年龄对儿童心理的发展起着带有主客观规律的制约作用。但是,年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但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和儿童的实际年龄,并不是绝对对应的。比如,有的孩子发展较快些,他的心理年龄(主要是智力年龄)可能相当于比他实际年龄大两岁的孩子,被称为超常儿童。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和他的生活的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二)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

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并不是随着年龄增长而自发出现的。儿童所生活的外界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儿童心理是对外界环境的反映,儿童说生活的时代,儿童所接触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儿童所接受的教育,都是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基础。

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里在一定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的心理表现、心理特征中概括出来的。因此,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问题上,要正确处理一般性和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性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不能用一般性否定个别性,用典型性否定多样性,用本质特征否定非本质特征。反之,亦如此。

二、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认为,儿童心理年龄的特征既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可变性的一面。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

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百年前和几十年前儿童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基本点,至今仍适用当代儿童。

儿童心理发展的稳定性主要受到下列因素的制约:

第一,儿童脑的发育是有一个稳定的顺序和阶段的。在头脑中建立神经联系是有一定次序的。

第二,人类掌握知识经验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的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

第三,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然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会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有所变化,这就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首先,儿童所生活的时代不同,会使他们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过去和现在)。现在生活在信息社会的时代和过去科技发展水平较低的社会儿童相比,会有所差异。其次,儿童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对其年龄特征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城市长大的儿童和偏远农村儿童相比)。最后,教育条件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也会不完全相同。教育制度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有相当大的影响(例如:几岁入学)。

(三)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辩证统一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他们的关系是相对的。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有稳定性,所以我们可以参照前人所揭示的有关年龄特征的表现,来了解和教育今天的儿童;也是由于有稳定性,所以对待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研究,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作为参考的。但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不是绝对的,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变化的。正是因为有了“可变性”,所以,我们坚信改善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变化;也正因为“可变性”,我们在参考前人的研究,和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进行研究时,要有所分析,不能生硬地用于当今儿童和我国儿童。

在处理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问题上,既要反对过分夸大其稳定性,以免忽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工作对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作用;也要反对过分强调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以免不顾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而盲目地对儿童提出过高的要求,过分夸大教育条件特别是教育工作的作用。要全面地、辩证地理解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稳定性和可变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一)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必要性

儿童心理的发展,客观上呈现一定的阶段性(1岁前和1岁后)。实践需要,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根据划分阶段的标准,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和其他有关工作。

(二)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复杂性

第一,儿童心理发展是渐变式的。儿童的心理发展变化是由由微小的质变到明显的质变(没有明显的突变时刻)。儿童心理发展是连续的,发展阶段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第二,儿童心理发展受到生理发展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可变性,这也就给科学的掌握划分阶段的标准带来了困难,

(三)现行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有其稳定性和可变性,那么,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既有稳定性,也有可变性。

1、婴儿期(或乳儿期)0~1岁

其中又可分为

新生儿期0~1个月

婴儿早期1~6个月

婴儿晚期6~12个月

2、先学前期(或幼儿早期)1~3岁

3、学前期(或幼儿期)3~6岁

其中又可分为

幼儿早期3~4岁

幼儿中期4~5岁

幼儿晚期5~6、7岁

4、学龄期6、7~18岁

又可分为:

学龄初期6、7~11、12岁

学龄中期11、12~14、15岁

学龄晚期或青年期14、15~17、18岁

两个相连的阶段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前一个阶段往往孕育着后一个阶段的一些特点。而后一个阶段又往往残留着前一个阶段的一些特点。两个阶段是互相联系,逐渐过渡的。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这个规律,不失时机的培养一定年龄阶段儿童应有的特征,同时又要预见未来的远景,自觉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

必须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对儿童提出适当的要求,从而引起儿童新的需要向更高水平发展。

四、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为危机期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成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从家里进入幼儿园、幼儿园进入小学)。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标准的表现,所以,也有人把转折期成为危机期。

事实上,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并非一定出现危机。要将转折期和危机期区分开来,转折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必然出现的,但危机却不是必然出现。危机往往是由于儿童心理发展迅速而导致心理发展上的不适应。

正确引导儿童心理的发展,化解其一时产生的尖锐矛盾,“危机会在不知不觉中渡过,或者说,危机期可以不出现。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现象,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资料显示,学前期是人生学习口语的时期。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最佳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许多方面。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关键期(并不是错过关键期就不发展了,因此,关键期不亦普遍应用),在一般情况下,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时机问题,采用“敏感期”或“最佳期”的提法较为恰当。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的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错过了敏感期或最佳期,不是不可以学习或形成某种知识能力,只是较敏感期或最佳期较为困难,发展较缓慢。例如:2~4岁是学习简单口语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敏感期,4岁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敏感期,4岁前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的敏感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与生理发展的加速期有关。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大脑皮质神经活动的发展有加速期。在此期间,儿童智力发展最为迅速。

其次,与儿童心理发展本身的状态有关。心理特征在最开始形成的时候,已经具备了发展的条件,但还没有完全形成和巩固,这时可塑性最大(没有定型前)。所以,2~4岁是掌握语音的敏感期。

再次,与儿童心理的整体发展有关。

最后,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的许多方面,还需要研究,以便为幼儿教育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

(四)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

儿童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表现出来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一、人生第一年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成为婴儿期,这一年时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

(一)初生到满月(0-1个月)1、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本能

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而能的。

如:吸吮发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或达尔文反射:物体触碰到新生儿脚掌,本能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五个脚趾形成扇形)、惊跳反射(或莫罗反射:突然发生高噪声刺激,或被人猛烈的从高处放下,都会使新生儿立即伸直双臂,张开手指,弓起背,头向后仰,双腿伸直。)、击剑反射(或强直性颈部反射:当新生儿仰卧时,把他的头转向一侧、他立即伸出该侧手臂和腿,做出击剑的姿势)、迈步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力减去时,他会打喷嚏)、蜷缩反射(当新生儿的脚背碰到平面的、类似楼梯的边缘时,他会本能的做出像小猫那样的蜷缩动作)。

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

条件发射的出现,是新生儿获得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需要的新机制。无条件发射只是本能地活动、生理活动,而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条件反射的出现,可以说是心理的发生。

3、认识世界的开始

儿童出生后就开始认识世界。最初对世界的认识活动看,突出表现在知觉的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

感知觉是低级的心理过程,儿童出生后就有感知觉。

孩子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味觉。新生儿的嗅觉,比味觉稍有逊色,但从出生起,对不同的气味也有反应。

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明显的注意发生,是在满月之前,大约2~3周时。

注意的出现,表明孩子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而是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选择性的反应,他注意某些东西,同时不注意另外的东西。

4、人际交往的开端

孩子是人,他们从出生开始,就表现出和别人交往的需要,这是人类特有的需要。新生儿和别人的交往,是通过情绪和表情来实现的。

(二)满月到半岁(1~6个月)1、视觉和听觉的迅速发展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手眼协调动作,是指眼睛的视线和手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也就是能够抓住所看见的东西。4~5个月以后,手眼协调动作就开始发生了。

3、主动招人

婴儿早期往往会主动发起和别人的交往,满月后,哭常常是婴儿最初社会性交往需要的表现。

4、开始认生

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他们对交往的人有所选择。

认生是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了感知辨别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即能够区分熟悉的人和陌生人,能够清楚地记得不同的人脸;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儿童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上的重大变化,出现了对人的依恋和对熟悉程度不同的人的不同态度。

(三)半岁到周岁(6-12个月)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在出生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婴儿学会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动作,儿童动作的发展是受大脑——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支配的。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掌握了坐和爬的动作,有利于手的动作的发展。五指分工动作发展起来了。所谓五指分工,是指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动作逐渐分开,而且活动时采取对立的方向,而不是五指一把抓,五指分工动作和眼手协调动作是同时发展的。7个月左右,孩子拿东西的时候,五指分工动作已经逐渐灵活。

半岁以后,手的动作的发展还表现在:

(1)双手配合

(2)摆弄物体

(3)重复动作

3、言语开始萌芽

满半岁后,婴儿喜欢发出各种声音。这时的声音比以前不同,音节比较清楚。

4、依恋关系的发展

出生后的第二个半年,孩子开始用“前语言”方式和亲人沟通,这种前语言方式,表明了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二、1-3岁

1-3岁是先学前期,这个时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表现在儿童在这个时期学会走路,开始说话,出现思维;有了最初的独立性,在这个时期,人的各种心理活动逐渐齐全。

(一)学会直立行走

1、头重脚轻

2、骨骼肌肉比较嫩弱

3、脊柱弯曲没有完全形成

4、两腿和身体动作不协调

两腿和身体动作的协调,是保持走路时全身平衡的保证。

(二)使用工具

1岁后,孩子逐渐能够准确的拿各种东西。1岁半左右的孩子,已不是拿着任何东西都只会敲敲打打,单纯摆弄。他们已经会根据物体的特性来使用,这就是把物体当做工具来使用的开端。2岁后,孩子能够自己用小毛巾洗脸,拿起笔来画画。

2岁左右,就可以而且应该培养孩子使用工具的能力。

(三)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

人所特有的言语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开始真正形成的。

1岁前只是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1岁到1岁半是理解语言的阶段。

人典型的认识活动是思维。思维也是这个时期出现。这时孩子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

与此同时,想象也开始发生,2岁左右,孩子已经能够拿着物体进行想象性活动,出现游戏的萌芽。

先学前期是人认识活动逐渐齐全的时候。

(四)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孩子特别是在2-3岁时,他有了自己的主意。

独立性的出现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2岁左右,孩子知道“我”和他人的区别,在语言上逐渐分清“你”“我”。在行动上要“自己来”。

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它表明,儿童心理具备了人类的一切特点:直立行走、使用工具、用语言交流、能进行思维和想象、有了自我意识。

3、3-6岁(学前期)(一)3-4岁(学前初期)

1、最初步的生活自理

2、认识依靠行动

3-4岁儿童认识活动是非常具体的,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3-4岁儿童思维过程特点是先做后想。

孩子是通过自己的动作和行动,创造出一定的具体形象,然后他根据所看到的、直接感知到的形象回答问题的,这就是他思维的特点,即所谓直观行动思维。

3-4岁幼儿的注意也和行动紧密联系

3-4岁的幼儿只能理解具体的事情,不能理解抽象的词句;只能做直接推理,不会进行逻辑推理。

3、情绪作用大

3-4岁幼儿的认识过程主要受到情绪及外界事物所左右,而不受理智的支配。

4、爱模仿

3-4岁儿童模仿性非常突出。三岁前儿童已经会模仿,但常常受能力的限制,模仿的对象较少。3-4岁幼儿的模仿现象显得较多。

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在这个年龄,良好的行为习惯常常是通过模仿学习并巩固下来的。

(二)4-5岁(学前中期)

4-5岁是学前中期,心理发展出现较大的质变,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的开始发展。

1、更加活泼好动

正常儿童都是好动的,4-5岁儿童这种特点更为突出。

幼儿好懂事有他的生理原因的。幼儿的骨骼肌肉系统比较柔软,有弹性,脊柱弯曲还没有定型。肌肉收缩力差,长时间保持同一种姿势,就会是有关肌肉群负担过重。而各种活动交替进行,则可以使骨骼肌肉各部位有张有弛,轮流休息。活动还可以使骨骼肌肉系统得到充分的血液供给,得到更多的营养,促使其发展。另外,活动主要依靠大脑高级神经系统的调节。幼儿大脑的成熟程度不够,兴奋过程的活动性胜于抑制过程。

幼儿的认识活动依靠动作和行动。

活泼好动的特点在幼儿中期尤为突出。

同时,4岁以后的孩子在身心发展上都比以前成熟。他们不那么容易疲劳,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集中精力的时刻也比以前有所延长。

2、思维具体形象

具体形象性是学前儿童(幼儿期)思维的典型特点。这种特点在中班尤为突出。小班幼儿主要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思维,中班则主要靠表象,即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

中班幼儿理解成人的语言也常常依靠自己的具体生活经验。

中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也影响到她的记忆、注意等心理活动。

3、开始接受任务

小班幼儿还不能理智的接受任务要求,中班开始能够接受严肃的任务。对幼儿布置实验任务,一般都只能从中班开始。

4-5岁幼儿的有意注意、有意记忆、有意想象等过程都比3岁前有较大的发展。4-5岁的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

4岁后的幼儿对自己所负担的任务已经出现最初的责任感。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4岁左右的是儿童玩游戏蓬勃发展的时期,中班幼儿不但爱玩,而且会玩,他们能够自己组织游戏,自己规定主题。

中班幼儿在游戏中结成同龄人的伙伴关系。他们用更多的时间与小朋友相处。可见,从这个年龄开始,幼儿的人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只要只有与成人的,即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人际关系,开始向同龄伙伴关系过渡。当然,这时的同伴关系还只是最初级的,结伴对象很不稳定。

(三)5-6岁(学前晚期)

1、好问、好学

5岁以后儿童的好奇心比以前深刻了,他们不再满足于表面现象,而是追根问底。4岁幼儿的活跃主要在身体活动上,那么,5岁儿童的活跃主要不是停留在身体的活动上,而是表现在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上。

5-6岁儿童有较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喜欢探索。

这个年龄的儿童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不想过去那样只问“是什么”。而是提出没完没了的“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寻找答案。

5-6岁的孩子喜欢学习

大班幼儿的淘气,有时是求知欲的表现。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

大班幼儿的思维仍是具体的,但是明显地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5-6岁的幼儿能够根据分类的概念进行分类。

5-6岁的儿童对因果关系也有所理解

5岁以后,幼儿在记忆一些具体的事物时,也会自动把他进行分类,按类别记忆。

6岁前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初步的。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5-6岁儿童出现了有意的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能力。在认知活动方面有了方法(比如看图,有了一定的顺序和观察路线)。

在注意活动中,5-6幼儿能够采取各种方法使自己不分散注意。

大班儿童也会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有意记忆。

大班幼儿也会用一定的方法控制自己的行动。

4、个性初具雏形

5-6岁的儿童对事物已经开始有了自己比较稳定的态度,也就是说,已经表现出相对稳定的兴趣。

大班幼儿的情绪也不像以前那么容易变化,不愉快的情绪有时持续较长时间。思想感情已经不那么外露了。

5-6岁幼儿的心理活动比以前较为稳定,逐渐有了各人自己的特点。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个性只是初具雏形,其可塑性较强。

注:内容参考陈帼眉主编《学前心理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bornier.com/ydjj/99203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