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获颁“共和国勋章”。 在全民抗疫的期间,一位熟悉的身影再次出现在公众的聚光灯下,他就是带领大家成功击败年非典,这次再度成为人们心中定海神针的钟南山院士。 1月18日晚上,一张在餐车上闭目养神的照片,再次点燃了钟院士在公众中的热度,84岁的他,本可以安享晚年,却选择义无反顾逆行奔赴武汉,开启了抗击疫情的新征程。 恰好这两天看了集央视的纪录片《大家:呼吸病学家钟南山》,让我们了解到了更多面的钟院士,不仅仅是一位医术高超、对病人高度负责的专家;也不仅仅是一位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前挺身而出,敢于直言的勇士;他还是一位创造了当时男子米栏的全国纪录的运动健将,更是一位在众多抉择时刻,能做出关键选择,给我们每个的人生带来启示的长者。 一、勇气的力量:尊重事实,敢于直言 年12月22日,广医院接收了一个来自广东河源的奇怪的肺炎病人,使用各种抗生素治疗都不见效。两天后,河源救治过该病人的8位医护人员全部被感染。年春节,广东非典病例剧增。2月3日,大年初三,钟院士临危受命,出任广东省非典医疗救护专家组组长。那时钟院士也没有头绪,因为当时没人见过这种病,只能按经验尝试各种治疗方式,寻找病因。 4月11日,有关部门召开发布会,提前跟钟院士打了招呼,说是为了怕引起社会恐慌,你就说这个病是可防可控。当时,有一名记者刚好问到了这个问题,钟院士一下就忍不住了,直言道:“什么叫现在已经控制?根本就没有控制!目前病原都还没搞清楚,你怎么控制它?”此言一出,全国哗然。 钟院士在后来接受采访时说,对于说出真相,并非没有顾虑,但这就是自己长期以来接受的父母教育:要说真话。每年清明,院士一家都会到父母的坟前,一家人回忆父母健在时和临终时的场景,跟父母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而03年的清明节则极为不平常,他跪在父母坟前,久久不能平静,对他们说,我做到了二老的要求,对全国人民说出了真相。 父亲钟世藩(年-年),中国儿科医学泰斗,医院院长 这次新冠疫情,也是钟院士第一个对外确认了人传人,让大家做好防护,有效地减轻了疫情的进一步传播。 钟院士还在片子里讲了一个上学时候的故事,当时中午饭是在学校吃,需要交伙食费给学校,但是自己爱吃零食,妈妈给的钱都买零食花了,根本就没交给学校。有一天妈妈问起学校费用的事情,就说要去学校看一下,还有多少钱。自己跟着妈妈走到老师办公室的门口,终于鼓起勇气,拉住妈妈的衣角,说“根本就没有交钱给学校,自己都买零食了”。回到家,妈妈这件事情告诉了爸爸,自己当时非常紧张,已经准备好了一顿胖揍,但爸爸却很平静,但又很眼熟的说“南山,你这样欺骗爸爸妈妈,你自己想想,做的对吗?”钟院士回忆,这句话比打他一顿更厉害,给了他极大地震撼。从此,讲真话也成为他人生的信条。 二、人性的力量:“看病人,而不是看病” 钟院士工作非常忙,但还是挤出来有限的时间,去给广州医学院的“南山班”孩子们上课,由于无法传授太多具体的知识,他更多是向这些未来的白天使们传递为医之道,那就是病毒无情、人有情。看的不是病,是病人,更看重对病人的人文关爱。 每周四下午是钟院士的出诊时间,如无特殊情况,他会两点半准时出现在广州医院门诊三楼1号诊室,问诊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 有一次钟院士接受采访时说:“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现在对医患关系所做的调查显示,病人最不满意的是什么?是医患沟通。这指的是跟患者心灵上的沟通,而不是光治病。人得了病,他的疾病和他的心态关系非常大。所以一方面要解决用药的问题,一方面也要解决病人对疾病的态度。有些人的态度是不正确的,有些人是过分紧张。要解开他们的心结,再治疗将事半功倍。这是我在学医在实习在工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体会。非典的时候,医院转来的医务人员得重病,到这儿他心态立刻就变了。为什么?在这儿,护士愿意走近他身边,给他检查,病人马上心态就变了。原来充满了恐惧,到这儿以后觉得没什么了不起,心理上的变化对他的疾病治疗是非常有好处的。” 三、健康的力量:身体好,才能工作好,老有所为 钟院士虽然84岁高龄,但看起来也就六十多岁,身体棒的一些小伙子可能都比不上。每周三周四,查房问诊,还带领团队科研攻关、学术交流,领导大家奋战在抗疫一线。而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我们也不能60岁退休之后就停止进步。院士退休后工作的24年,相当于我们每个人都又从25岁毕业干到了50岁。 院士下午下班后快走或跑步20到25分钟,双杠、仰卧起坐、单杠,一套流程下来大约一小时,每周三到四次。 钟院士还喜欢打篮球,篮球场上,负责吹哨的裁判就是自己的爱人——前中国女篮主力李少芬。 殊不知,钟院士曾经还是一名全国田径冠军。年8月,在第一届全运会上,他以54秒2的成绩,打破了当时54秒6的米栏全国纪录。当时回到北京,领导就叫他留在田径队,继续发展体育事业。 如果故事线这样发展,我们可能就会失去一位医学大师和社会公知。钟院士讲:当时正好是处在困难时期,外面都吃不饱,但体育队吃的很好,所以还是极有诱惑力的,但自己感觉自己的身材不行,身体素质也不行(PS:纪录片看到这里,非常诧异,都得了全国冠军了,还有啥不行的)。钟院士接着讲:如果继续在体育行业发展,可能会达到亚洲水平,但永远都无法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果然,之后钟院士的医学道路,一直都是在本着世界冠军的水准高歌猛进。 四、认错的力量:犯错不怕,要敢于承认 钟院士接受采访时说,他至今仍对一个小女孩念念不忘。他说当时,这个小女孩肺里有很多点状病变,并没有其它太多症状,就给她开了一些药,告诉她吃点药就好了。过了一段时间后,小女孩又来了,病情反而恶化了。又经过一系列检查,才发现,小女孩的痰里有结核菌,而自己给她用的药正好会使结核恶化。最后经过治疗,这个小女孩康复了,但这件事让院士始终难以忘怀。 还有一个是钟院士刚刚参加工作时候的故事。当时院领导让他去接一个咳血的病人,他自然就觉得是结核病复发,接回来病医院,当时自己还挺高兴,第一次出诊,小有成就感。可谁知,第二天还没醒,科室主任的电话就打来了,说人家结核病院来电话了,昨天咳血的病人根本就不是结核病,赶快把人给接回来。钟院士赶紧接回来病人,结果发现病人咳血更严重了,而且是大口的鲜血。医院的大夫赶紧给病人手术,结果打开一看,是胃里卡了已跟鱼刺,正好扎在血管上,所以血流不止,而根本不是结核病。这一场误诊,也让钟院士受到很大的刺激,从此,他默默学习前辈们如何看病开方,如何跟病人交流,晚上回家继续钻研医书。后面一个同事评价:南山刚来时候是一个健硕的小伙子,眼睛放光。现在眼睛有些发直,连走路的时候都在思考问题,原来紧紧裹在身上的白大褂,现在也显得非常宽松了,他越来越像一个道骨仙风的医生了。 在医疗之外,钟院士还担任了多年的政协委员,提出了治理雾霾、保障医生权利、于加强农村卫生防疫体系建设、食品药品安全等提案,从国家层面为民生奔走呼吁。 这就是我们敬重的钟老,这里,想对老人家说一句:保重身体,健康快乐! 央视的纪录片《大家:呼吸病学家钟南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bornier.com/ydjj/99301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