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美育的鸡娃时间要重新规划了,不同升学

发布时间:2021-10-31 14:15:11   点击数:

在成长过程中

一起分享专业、实用、有趣的亲子新知与体验

大手牵小手,幸福向前走!

这几天刷爆朋友圈的新闻,莫过于“中高考体育美育改革”。光下面这两句话,就足以让老母亲们重新思考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了▼

中考体育将达到和语数外同分值水平

年或全面实行美育中考

昨天晚上,手手君身边好些朋友都在研究给孩子选什么体育兴趣班。但是时间呢?时间又不是海绵里的水……

大概老母亲们都知道大手牵小手比较务实,所以这两天手手君收到了很多条私信,希望我们来说说音体美怎么规划、素鸡怎么鸡,时间怎么安排……

所以,总有干货和惊喜的大手牵小手,请来一位智囊团成员,之前一篇《局势不明朗的时候,普娃的求学之路如何规划?深度好文!》被许多家长怒赞的米老鼠老师,来帮大家具体分析分析音体美的素鸡规划。

今天是第一篇,我们就从体育说起。

文/米老鼠

作者介绍

毕业于天主教鲁汶大学,留学欧洲多年,财务、金融双硕士,曾在全球强企业任职近10年,后回国从事国际教育传媒工作,目前是魔都教育机构合伙人,统筹长期学业规划管理工作,大手牵小手专家智囊团成员。

在本文开篇,我想先帮大家捋一捋前两天新出炉的政策,这个政策对目前的中小学生、乃至幼儿,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于教育部政策的原文,大家这几天应该都在各个新闻媒体上看到了,这两个文件,一个关于体育,一个关于艺术。我就拎一下重点:

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启动在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使用,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需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客观公正评价。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目前全国已经有4个省开展美育中考计分,同时还有6个省、12个地市已经开始了中考美育的计分,分值在10分到40分之间,云南省从今年开始要增加到40分,“到年力争全覆盖,全面实行美育中考。”

孩子的素质本来就应该是全面发展,音体美的重要性提升,也是大势所趋。只是在时间安排和精力分配上,要有所权衡,选择哪个项目、舍弃哪个项目,不仅仅看孩子的兴趣,更是整个家庭所具有的教育资源和升学路线的规划。

而每个家庭在安排自家的课外时间时,都是各有执念。

有的说,“我觉得审美培养最重要,我得安排个艺术项目。”

有的说,“女孩子气质身材最重要,我们得练个跳舞。”

还有的说,“我特别羡慕人家会乐器的,我家孩子钢琴得操练起来。”

男娃家长又说了,“哎呦喂,我们孩子动手能力很强,乐高搭建编程安排上。”

国际化教育赛道的家长一般这么说,“按着全人教育的培养模式,体育来一个,乐器来一个,艺术来一个。”

……

但是课外时间真的可以这么信马由缰地安排么?体育美育政策一出,就立马给孩子报班吗?报哪个项目呢?……

今天我就根据自己的一些经验,跟大手牵小手的朋友们分享一下课外时间安排的那些建议。

01

时间管理是No.1

没有时间,谈别的都是白扯,而且时间并不是海绵里的水,怎么挤怎么有。

有些家长会觉得,低年级时间多,可以多报班。

其实,越是低年级的孩子,时间越是难挤。一件预估1个小时的事情,比较不错的初高中生有可能按时完成,小学阶段的学生拖到1小时20分钟到1个半小时是非常正常的,尤其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时间基本没有概念,往往不好控制。

所以,孩子有没有时间,和家长认为有没有时间,这是两个概念,家长在认识孩子课余时间上要尊重不同学段孩子的年龄特点。

一般来说,孩子的课外时间大概分布在平日的放学后和周六周日两个全天。

我们做一个粗略假设——

学生平日放学到家的时间在16:30,睡觉时间在21:30,也就是可支配课余时间,每日5个小时,语数英作业低年级校内任务少,到了小学中年级开始就比较多了,加上双职工家庭回家晚,有些孩子光是校内作业就要做到七八点。

扣除一个小时吃饭休息亲子玩耍洗漱……真正留给课外内容的时间,满打满算可能也就一个多小时的量。如果这一天有外面上课的安排,还要把车程时间算上去。

周六周日各给8个小时的可支配时间,包括语数外(荤鸡)和音体美(素鸡)。8个小时真的不短了,大人上班一天也就8小时,学习这事也是8小时强脑力劳动,再长小孩吃不消。

而且我强烈建议,大家在给孩子排课的时候,至少留给孩子周末能有半天的放空时间、可自由支配时间,孩子是人不是机器。风物长宜放眼量,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很重要。

02

课外内容

体艺专业路线慎走

在有限的课外时间内,最要考虑的、排在第一梯队的课外内容,还是学术板块相关的内容,也就是语数外的荤鸡。

体育和音乐类的专业路线,一定要慎走;艺术结合人文修养、通识教育,长期培养。上体育学院和音乐学院要早决定,但上美院和设计学院到高中也来得及。

其实,无论从教育的本质来说,还是东亚文化的传统来说,很少有家庭在低龄阶段就认定走艺术路线、体育路线的,所以文化课的学习仍然是教育管理的重点部分。

对于小初学生来说,课外学习最核心的就是英语和数学,(语文很重要,但课外的鸡法不一样,本文不展开),高中生会再加入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等的具体内容,每个人会开始分化。

但即便是小初学生的英语和数学,不同人群的需求也是差别很大的。体制内数学和语文占了最多时间,而对于正在体制内向体制外观望的骑墙派、还有已经在体制外的普娃来说,英语和数学是为主的。每周至少2个小时的英语课加1个小时的数学培优课程,而最最重要的在于,3个小时的课,一定要搭配3个小时的作业复习时间,无论什么作业,如果不能认真做、认真思考、错题订正,收效都不会太大。

所以,每周总共才十几个小时的课外时间,这一下子就没了6个小时,音体美那些丰满的理想在现实面前就一定要讲取舍。

03

体育项目怎么选

这几天,很多家长都在研究,该给孩子报哪些体育项目,时间怎么安排。

讲真,在项目的选择上,孩子的兴趣爱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家庭能匹配的时间精力经济资源,还有升学规划。

在具体的项目选择上,有几个建议。

第一,根据当地的中考政策,配置相应的体育项目。

就以上海为例,如无意外,我们读者群里的孩子,应该都是轮到中考体育考试新政策的,也挺说明体育培养的方向的。

首先,新体育考试政策强调长线培养,这就是为什么体育考试会分为两部分的原因,统一考试成绩和日常考核成绩各15分,这说明在校体育教育要严防突击,要从提高体育素质和长期锻炼出发。这也应该是家庭日常体育培养的基本态度。

第二,强调综合体育样式,中考体育考察内容一共有四类。

(1)第一类项目

男生:米跑、米游泳、4分钟跳绳(三选一)

女生:米跑、米游泳、4分钟跳绳(三选一)

(2)第二类项目

男生:50米跑、立定跳远、实心球、引体向上、25米游泳(五选一)

女生:50米跑、立定跳远、实心球、仰卧起坐、25米游泳(五选一)

(3)第三类项目

男生/女生: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体操(五选一)

(4)第四类项目

男生/女生:足球、篮球、排球(三选一)

体育最重要的两个培养关键,一是锻炼身体,二是完成社交功能,这个考核框架覆盖了田径、球类等基本面,是围绕体育教育核心展开的内容。而且对于低年级没有专业路线需求的学生来说,广泛参与运动项目,也有利于避免运动伤害。

四大类别每项里都有可选空间,这其实特别好。

比如我自己,跑步项目特别糟糕,但是游泳游得非常好,如果我那时候有这么人性化的中考体育政策,大概上体育课的心里压力会小很多。而且,游泳在上海本来也是必修内容,这样考试和课程的并轨度很高。总之,在校体育环节,家长让孩子有更多的参与空间。

第一、第二类,都是体能类的,第三第四类是专项类,也是家长会考虑让孩子先学起来的项目。

“三大球”三选一,也就是说,足球篮球排球里,孩子至少得会一个;“三小球”+武术/体操,五选一,孩子也至少得会一个。

如果一个孩子同时在学乒乓和羽毛球,可能就要调整一下路线,因为这两项属于“五选一”的,可以去掉一个,增加一个“三选一”的项目。

当然,学校体育也会教,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到校外机构去报班;但毕竟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要给孩子报体育方面的兴趣班,在选择项目上,还是要适度考虑一下和升学应试的结合。

第二,对于未来有可能走国际路线的家庭来说,选体育项目有几点建议。

首先,乒乓球、羽毛球这么中国特色的项目慎选,将来到国外去,可能不太有施展的空间,也增加升学期间的沟通成本;

其次,篮球、足球、排球、网球、游泳,这些项目是体制内外兼容度比较大的项目,大家都能上手玩玩,也是比较适合选择的大众项目;

再次,像壁球、摔跤、冰球、棒球、击剑、滑冰,属于会受体制外升学受欢迎的项目,但条件要求高、两个教育赛道的兼容度一般;空手道、跆拳道这种还是相对少的选择,面比较窄,作为兴趣爱好无妨,但不建议投入太多精力。

第三,选择体育项目的出发点,主要还是强身健体、顺便社交,不要太寄希望于所谓的“半专业路线”。

所谓的“半专业路线”,简而言之,就是不走纯专业路线,但是训练时间又比每周一次的“兴趣班”来得多,冲着考级、参赛去的。家长的心理往往是觉得升学时说不定能凭特长沾点优势,而文化课依然能很好地兼顾。

但问题是,这条路走下去,往往会觉得特别累。

一位游泳俱乐部的教练就曾经这么和我说,“很多漂亮的成绩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训练,一周一次是打酱油,一周两次的自己跟自己比,一周三次的拼单课质量,一周四次的拼年龄优势和天赋,一周五次的谈成绩和身材条件,一周6-7次的你再来提要求……”

说到底,左手耶鲁学霸、右手花滑冠军,19岁击败羽生结弦的陈巍是绝对的少数,大多数小孩,可能在某项专业上略有天赋,也有兴趣,但要走“半专业路线”,全家都是很累的,要做好花大量时间、精力乃至金钱的思想准备。

当然,话又说回来,很多比赛是积分赛,只要你舍得时间、金钱总会有奖,所以平衡好时间和经济条件。

所以,体育其实跟音乐蛮像的,也是要早发现早判断方向,需要花苦功夫。如果不是这块料、吃不了苦,建议止损。

第四,有些公立幼儿园和中小学是有体育特色的,会有专业的教练来跟进。如果对体育有想法,不妨在择校的时候留意一下。

依然以上海为例,去年就推出过一个“一条龙”政策,原则上,一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阶段学校按照项目与一定数量的初中和小学共同组成一个基本的“一条龙”布局单位,在课程、师资、场地、科研及评价等方面,形成相关项目的高品质、系统性供给。

关于这个政策,可以戳大手牵小手在当时第一时间就推出的报道,《重磅!上海推出体育艺术“一条龙”管理办法!准备培养兴趣爱好的家长都来get一下!》,我在这里就划一下重点:

《指导意见》指出,要努力构建衔接有序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全面做好学校体育艺术工作的基础上,应做好各学段学校间人才培养的衔接工作,为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持续提升提供有力保障。结合“一条龙”布局,统筹考虑专业能力和文化学业成绩,做好各高中阶段相关学校招收培养优秀体育学生或艺术骨干学生工作。

自年起,各“一条龙”高中阶段学校开展优秀体育学生和应届优秀艺术骨干学生的招收培养工作。同时,要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学段学校间的培养衔接,为推进优质体育艺术训练课程、师资及场馆设施等资源共享,进一步为学生参加体育艺术训(排)练创造条件,在符合入学政策的前提下,研究探索跨学校的优秀体育学生和艺术骨干学生培养机制。

在选择体育项目时,不妨结合一下孩子所在学校的运动强项,比如有些是篮球特色校、有些是羽毛球特色校,等等,有相应的社团和校队,还有赛事通道,也是可以考虑的选择。

不过,如果被挑选进校队,也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一周三次训练,至于回报,很难说。

身边有位朋友,小时候被挑去打排球。教练当时到幼儿园,在小朋友睡着的时候观察孩子的跟腱,脑补一下那个场景,挺像挑小鸡的。这位朋友身体素质不错,被选中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一路都是校队,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当然,也参赛拿了点奖。

但是,虽然他那届最优秀的队友拿过亚洲最佳自由人的奖项,这个拿奖的同学也是教练认为唯一有运动员气质的队员,但我的这位朋友,到了初中认清自己不是走体育路线的料,果断抽身,最后还是凭文化课成绩成了同济校草。

总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管体制内外的学生,都应该在体育上不缺课,但是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不适合有过高的期望,也不适合投入过多的时间。

下一篇文章里,我会和大家说说音乐、艺术、编程等其他热门课外兴趣项目的权衡取舍。

所有的这些规划,都没有标准答案可言。我的经验,也来自于这些年见识了一大批上海、北京中产家庭孩子的成长路线,一路看着这些孩子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大学,在经历了一批批孩子的完整成长路径后,提炼出一些经验,和大手牵小手的朋友们分享。

一家之言,欢迎留言交流。

推荐阅读

欢迎你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bornier.com/zysx/99390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