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卧起坐动作做错会致瘫你做对了吗

发布时间:2017-4-2 7:56:02   点击数:

近日,朋友圈里刷起了一篇关于仰卧起坐的文章,结果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

这篇推文的起因是:一名25岁的台湾男子以手抱头的方式仰卧起坐,导致颈椎内血管受不了连续施力而爆裂,血块压迫神经,因而颈部以下全身瘫痪。

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中小学生还要不要做仰卧起坐?

对此,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张一民教授表示,面对这样的问题,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正确的仰卧起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一分钟仰卧起坐”并不是“抱头仰卧起坐”。

那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仰卧起坐,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怎样的?

第一,仰卧起坐作为一个经典的力量练习动作,在竞技体育、全民健身等领域中存在已多时。

运动员在用、健身达人在用、热爱健身的民众在用、学生人群也在用。腰腹部、后背部称之为人体的“核心”,是支撑和保障我们行走、跑步、上下楼贴、负重等日常活动的基础,这些部位肌力强了,人体自然就行得正,站的直了,用专业术语说就是“核心肌力”是保障人体各项活动的基础。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加强核心肌群的力量。

第二,运动人体科学和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人体的力量素质分为三类,即最大肌力、力量耐力和速度力量(爆发力)。

其中,最大肌力和力量耐力与健康密切相关,后者多与运动能力、竞技能力有关。如,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年青人,当家人遇到危险时,他(她)能抱的动或背得动家人吗?当一个快速行走数分钟后就感到腰疼、腿疼的年青人,还能够圆满完成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吗?所以,力量是保障人体活力的基础。

第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俗称“体测”)中采用一分钟仰卧起坐作为评价学生力量耐力的指标。

从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监测工作就有了,至今网络热议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其中,就包括不同年龄学生人群仰卧起坐成绩下降,所以,我们应该着力解决这个问题。

第四、仰卧起坐动作要领的关键环节是指人体呈仰卧位,机体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指令,优先动员腹前、腹外侧壁肌群发力,将躯干抬起,即腹肌是原动肌(俗称“发力肌”),也就是说经常做仰卧起坐,可以有效地发展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腰方肌等腹部前群肌肉的力量,而不是某些“专业”健身教练所说的“锻炼竖脊肌、多裂肌”。

而位于后背部的肌群在该动作完成中恰好是对抗肌,在运动中起拮抗作用,即要想圆满完成仰卧起坐,该肌群在运动全过程中是要放松的,或者说后背肌群的伸展性和弹性决定了动作质量。同时,为了固定骨盆、下肢(完成屈髋、屈腿)等部位,盆带肌、臀肌、大腿、小腿周围的肌群保持适度紧张,理论上称为固定肌。由此可见,仰卧起坐动作是需要上述肌群协同配合才能完成的。

第五,《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仰卧起坐动作的要求是“受试者仰卧于软垫上,两腿稍分开,屈膝呈90°,两手手指交叉贴于脑后。

同伴按压其踝关节,以固定下肢。所以,“体测”中没有要求学生双手抱头。正确动作中,两手的作用其实就是固定颈部,也可以理解为托住颈部,使颈部保持微微前屈的姿势,以防止颈部后伸(仰头),造成背部肌肉紧张,影响动作质量。由此可见,双手抱头仰卧起坐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动作。另外,“体测”中的一分钟仰卧起坐是一个测试动作、一个评价指标,其目的是考察学生们力量耐力水平的,不要简单的理解为是一个锻炼动作或健身动作。

任何一个体育动作在练习时,都要掌握正确的技术要领,至于锻炼效果和是否发生运动伤害,取决于运动负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此外,人体完成平板支撑时,全身肌群做的是典型的静力性工作,而仰卧起坐肌群做的是动力性工作,所以,参加这两种动作的肌肉群不同,收缩形式也不同,当然,锻炼效果也不同。

从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角度,张教授建议,中小学的体育老师应教会学生们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即学会动员腹肌来抬起躯干,而不是采用双手抱头过度牵拉颈部前屈来带动躯干。

用这两张图作示范:

正确做法

动员腹肌抬起躯干

错误做法

头过度前屈,运动早于躯干

最后,关于判断仰卧起坐是否正确,小编再教大家几招——

1、做仰卧起坐时,常常感觉到腹部变硬,做完后,感觉腹部发胀、疼痛或难受,这就是腹肌收缩参与工作了;

2、做仰卧起坐时,若感觉到颈部特别紧、特别难受,甚至超过腹部的难受程度,那就是头先动了。即颈部前屈幅度过大。

3、仰卧起坐练习后要特别注意放松,一般可以采用拉伸躯干的方式来进行,俗称的“伸懒腰”,即躯干向后充分拉伸,起到缓解腹部和颈部肌群过度紧张的功效。在拉伸躯干时,身边最好安排老师或同伴保护,避免摔倒。

■编辑

芝麻

综合整理自升学宝、人民网

■乐清日报教育事业部出品

乐报教育







































白癫疯医院
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bornier.com/zysx/5528.html
------分隔线----------------------------